人文關懷對大學生思政教育的意義

時間:2022-02-01 11:52:33

導語:人文關懷對大學生思政教育的意義一文來源于網(wǎng)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chuàng)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人文關懷對大學生思政教育的意義

一、相關內涵的厘定

(一)學者伍揆祁在與上述學者有相似見解的同時對人文關懷還有其獨特的看法,他在《思想政治教育人文關懷論》中指出,人文關懷更側重于實踐,是實現(xiàn)人文精神的一種方式和途徑。思政教育人文關懷的內容體系建構方面最具代表性的學者是王東莉和伍揆祁,他們二位都提出了自己的見解,做出了詳盡的闡述。前者認為“思想政治教育人文關懷應從關心人的需求、滿足人的需要,提升精神品位、豐富心靈世界,喚醒主體意識、塑造獨立人格,培養(yǎng)倫理情操、完善道德境界,建構精神家園、引導終極關懷等幾個層面來全面推進人的發(fā)展”。后者認為要“尊重人的價值、滿足人的需要、喚醒主體意識、培養(yǎng)德性倫理、提升文化品位、豐富心靈世界、導引終極關懷”??傊?,思政教育人文關懷的內容應注重個體核心價值觀形成的同時體現(xiàn)以人為本,突顯人的價值,滿足人自身全面發(fā)展的要求,使人達到自由全面發(fā)展,為我國社會發(fā)展培養(yǎng)出更合格的“四有新人”。(二)大學生思政教育實效性的內涵對大學生思政教育實效性的內涵,多數(shù)學者的見解基本一致,認為思政教育的實效性是思政教育目標的實現(xiàn)程度,而高校思政教育實效性是其現(xiàn)實活動功能和期望功能的吻合程度。如有學者提出“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實效性是指在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過程中,思想政治教育的實際運作對思想政治教育目標的實現(xiàn)程度,即學生思想政治教育活動產(chǎn)生與出現(xiàn)正向結果的效能屬性”。學者林琳提出高校思政教育實效性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者運用社會的核心價值觀念,通過相應的教育方式、手段,對受教育者所實施的愛國主義、集體主義教育所達到的實際效果與思想政治教育目標效果相契合的程度”。學者沈壯海提出“思想政治教育結果的有效性、思想政治教育過程的有效性、思想政治教育要素的有效性,構成了思想政治教育有效性問題研究的三個基本方面”。

二、大學生思政教育中加強人文關懷的必要性

在大學生思政教育中堅持貫徹人文關懷的理念,是社會發(fā)展和思政教育學科建設發(fā)展的必然要求,是大學生全面發(fā)展的內在要求,是大學生思政教育實效性提高的關鍵,因此必須加強人文關懷理念的貫徹實施。許多學者對此進行了論述,主要有以下幾點:一是人的本性的需要。馬克思主義哲學認為內因決定外因,“人的本性需要得到人的承認與尊重,需要得到人的挖掘與激勵。正是由于人的本性決定著思想政治工作要注入人文關懷”。人文關懷的核心就是尊重人、關心人、滿足人的需求,而大學生思政教育是培養(yǎng)人成為“四有新人”的教育,二者具有內在的聯(lián)系,在本質上有很高的契合度。二是時代進步的需要。世界經(jīng)濟全球化、國際化步伐加快,后現(xiàn)代主義、新自由主義等各種西方社會思潮泛濫,人才競爭日益激烈,我國正處于社會轉型、構建和諧社會、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關鍵期,只有堅持人文關懷理念,高校思政教育才能在復雜的國際國內環(huán)境中抓住人的本質,實現(xiàn)人的發(fā)展,才能提高自身的實效性,突顯自身的價值,才能符合我國發(fā)展的要求。學者韓華強調:“在經(jīng)濟全球化、高等教育國際化發(fā)展進程中,在綜合國力競爭、人才競爭日益激烈的情況下,……盡管影響思想政治教育實效性的因素很多,但缺乏人文關懷無疑是重要的一個,加強人文關懷是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與時俱進的創(chuàng)新基點。”三是思政教育自身發(fā)展的需要。通過實際調查可以得知,思政教育理論空洞,忽視學生的自身需求,導致學生的反感,嚴重影響了思政教育的發(fā)展。加強人文關懷理念的貫徹實施有利于將重心轉移到關注學生自身全面發(fā)展方面,有利于使思政教育貼近學生實際,從而增強思政教育的實效性?!叭宋年P懷是思政教育擺脫低效的內在訴求,是思想政治教育良性運行的必要支撐。”由此可見,學者們對在大學生思政教育中加強人文關懷的必要性從內在因素和外在因素都做出了相應的論述,加強人文關懷不僅是時展的要求,更是大學生思政教育自身發(fā)展的要求,是大學生自身發(fā)展的要求。在大學生思政教育實效性不理想的狀況下,我們應該更清醒地認識到人文關懷對提高大學生思政教育實效性的重要性,應該把人文關懷理念貫徹落實到實處。

三、人文關懷理念下思政教育實效性的現(xiàn)狀

人文關懷理念下思政教育的實效性在得到提高的同時仍然存在較多問題。人文關懷理念的貫徹實施取得的成效主要體現(xiàn)在:人文關懷理念在絕大多數(shù)高校受到重視,大學生主體意識明顯增強,思政教育得到絕大多數(shù)大學生的認可,大學生與思政教育者的關系得到明顯改善等。對于存在的不足,絕大多數(shù)學者認為在高校思政教育過程中人文關懷缺失嚴重、人文關懷的理念在部分高校仍未得到高度重視、人文關懷理念重形式輕實踐的情況嚴重等導致高校思政教育實效性不強。例如學者李自維從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存在問題的角度闡述這一問題,認為在教育思想上,仍然欠缺“以人為本”的思想觀念;在教育目標上,體現(xiàn)“個性發(fā)展”的具體要求還嚴重不夠;在教育內容上,不能很好地適應大學生成長、成才的需要;在教育方法上,沒有完全貼近大學生的思想實際;在教育環(huán)境上,沒有形成“全員育人,全程育人”的氛圍。對思政教育實效性不足的原因分析,絕大多數(shù)學者如林琳、李向軍、史佩宇等認為目前大學生思政教育實效性不理想是由于思政教育的價值定位、內容、教育教學方法等缺乏人文關懷造成的。李向軍提出:“思想政治教育的價值定位、目標制定、內容設計和方法實施過程中缺乏人文關懷,這在很大程度上制約了思想政治教育有效性的實現(xiàn)?!?/p>

四、人文關懷理念下增強思政教育實效性的措施

在增強人文關懷理念下大學生思政教育實效性的對策措施方面,目前學術界做出了較多研究論述。(一)堅持以學生為本大學生在思政教育活動中居核心地位,堅持以人為本的理念,以學生為本,尊重學生的主體地位,注重學生的個體差異,關注學生發(fā)展的現(xiàn)實需要,是提高大學生思政教育實效性的必然要求。充滿人文關懷的大學生思政教育要“因材施教,給大學生創(chuàng)造一個自主的發(fā)展空間,讓大學生充分發(fā)揮其獨特的個性優(yōu)勢,彰顯能動性與創(chuàng)造性,使大學生形成獨立和諧的人格”。(二)提高教師人文素質教師在思政教育活動中居主導地位,是大學生的領航員,全面提高教師的人文素質,有利于教師更好地對大學生進行情感教育,進行心理疏導,全面關懷大學生的身心發(fā)展,引導大學生樹立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三)豐富教學內容及方法完善教學內容,創(chuàng)新課堂教學,超越灌輸式教育方法,堅持理論灌輸與實踐養(yǎng)成相結合。例如學者李向軍提出“思政教育的人文關懷在教育內容上的體現(xiàn)就是要實現(xiàn)對人的現(xiàn)實生活的回歸,關照人的生存狀況,考慮人的生存境遇突出人格完善。根據(jù)維果茨基‘最近發(fā)展區(qū)’理論,從人的現(xiàn)狀出發(fā)選擇多樣化的教育內容”。學者楊林指出“在方法上要遵循教育的內在規(guī)律,……把人文關懷與專業(yè)教學緊密結合,將思政教育滲透到人文教育的全過程中去。在內容上要關注傳統(tǒng)文化精神,加強文化的交流與融合,注重培育學術文化”。(四)優(yōu)化思政教育人文環(huán)境優(yōu)化思政教育人文環(huán)境,積極推進和諧校園文化建設,開展形式多樣的文化活動。例如學者王利軍提出“大學的人文環(huán)境無時無刻不在潛移默化地影響每一個學生。校園是學生生活、學習的最重要的場所。……通過豐富多彩的校園文化,使學生獲得在課堂上得不到的更加廣博的知識和更加豐富的情感體驗,真正成為個性豐滿、和諧發(fā)展的人”。(五)拓展管理方式和方法大學生思政教育是針對人的教育,除了剛性管理之外,必須有柔性管理,注重人文關懷,剛柔并濟,建立健全人文關懷制度,堅持“柔性管理和感染熏陶相結合,豐富思政教育的管理方式”。只有這樣,才能更好地達到大學生思政教育的目的。

五、結束語

雖然國內學術界對人文關懷理念下大學生思政教育的實效性問題的研究取得了不少成績,但是,對此問題的研究多集中在理論層面上,實證研究較為薄弱,增強思政教育實效性的對策措施還不盡完善。我國《中長期教育改革和發(fā)展規(guī)劃綱要(2010—2020年)》中明確要求把“育人為本作為教育工作的根本要求。……要以學生為主體,以教師為主導,充分發(fā)揮學生的主動性,把促進學生健康成長作為學校一切工作的出發(fā)點和落腳點。關心每個學生,促進每個學生主動地、生動活潑地發(fā)展,尊重教育規(guī)律和學生身心發(fā)展規(guī)律,為每個學生提供適合的教育”。大學生思政教育實效性如何,直接關系到“培養(yǎng)什么人”與“如何培養(yǎng)人”的問題。提高大學生思政教育實效性是當前大學生思政教育的重要戰(zhàn)略任務,人文關懷理念為新時期提高大學生思政教育的實效性構建了一個全新的視界,人文關懷是提高高校大學生思政教育實效性的重要突破口。因此,以人的尊嚴、需要、價值以及發(fā)展為核心的人文關懷,是增強思政教育實效性、推動思政教育有效運行的必要支撐,學術界應當結合實際進一步地深入研究人文關懷理念下的大學生思政教育的實效性問題,堅持理論聯(lián)系實際,使理論研究與實際應用相契合,使理論更好地為增強大學生思政教育的實效性服務。

作者:李麗君單位:魯東大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