品德課教學的有效性探究論文

時間:2022-12-17 11:45:00

導語:品德課教學的有效性探究論文一文來源于網(wǎng)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chuàng)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品德課教學的有效性探究論文

新課程倡導的一個重要的教學理念就是“動態(tài)生成”。多年的教學實踐告訴我:在思想品德課堂上有大量鮮活的教學資源,它們是零碎的、粗糙的、隱蔽的且稍縱即逝,很難被人察覺。那么,教師應如何及時精確地去捕捉與回應這些教學契機,促進問題的有效生成呢?我們可以嘗試從以下幾方面去探尋線索。

一、張揚個性,激發(fā)學生發(fā)問

現(xiàn)代教學理念認為,課堂教學不是預設教案的機械執(zhí)行,而是在課堂上重新生成、不斷組織的過程,是人性不斷張揚、發(fā)展、提升的過程。初中思想品德課程是一門緊貼學生生活,強調(diào)學習者主動參與、積極體驗的課程。因此,教師應尊重學生獨特的感受和體驗,積極營造寬松和諧的教育氛圍,激起學生發(fā)問,充分彰顯其個性。美國教育家布魯巴克認為:“最精湛的教育藝術(shù),遵循的最高準則,就是學生自己提出問題。”善于激發(fā)學生提問有助于培植學生的問題意識。充分調(diào)動學生學習的主動性和積極性,有效地提高學生獨立思考的能力。同時將提問權(quán)還給學生,也有助于教師了解學生的已有知識水平和能力發(fā)展水平,根據(jù)學生提出的生成性問題進行理性、靈活的處理,再生成新的教學起點和教學的最佳切入點。

如在講“依法參與政治生活”時,由于學生普遍感到政治生活離我們實際生活很遙遠,因此,我提示學生,青少年作為國家的小主人,不僅要關心國家大事,更要關注身邊的小事。在我們生活中,有很多事情需要我們積極依法行使建議權(quán)、監(jiān)督權(quán)等。話音剛落,就有一位學生站起來說:“老師,我們學校附近最近形成了‘馬路市場’,給我們的上學、人們的行走帶來了不便。這連政府、學校、老師都沒有做好的工作,我們作為學生,就更無權(quán)過問,也沒辦法去過問呀。”一石激起千層浪,許多學生贊同他的觀點。學生把生活中真切遇到的問題直接拋給了我,此時我如果加以回避仍按原先預設的教學思路講下去,就會使本來鮮活靈動的課堂變成一潭死水,教學也就成了空洞的說教。于是,我拋開原有教案,巧妙將這一生成問題作為課堂教學的新起點,設計了以下問題:①學校、老師、學生有權(quán)過問嗎?為什么?②我們師生有辦法過問嗎?有哪些辦法?通過學生小組合作探究,順利地使學生掌握了我們依法行使政治權(quán)利的主要內(nèi)容和渠道等教學內(nèi)容。隨即我又以此為切入點,因勢利導地說:“我們在過問這一問題時,還應注意些什么?”在教師的追問中,學生內(nèi)在的能量得以充分釋放,思維空間得以充分拓展,個性得以充分張揚。課堂所達成的目標遠遠超出了我的預期。

二、打破常規(guī),巧用逆向思維

在傳統(tǒng)教學中,往往存在著一些頑固的思維定勢:教師按照教材來“定音”,學生跟著去“彈琴”,不得跑調(diào)。這種做法使學生失去了思維的主動性和自由度,失去了應有的開拓與創(chuàng)新意識,從而導致了教學效率低下,課堂問題生成的有效性也就無從談起。而建構(gòu)主義者認為,事物的意義,并非獨立于我們而存在,而是源于我們的建構(gòu)。學習者以自己的方式建構(gòu)對事物的理解,因此不同人看到的是事物的不同方面,不存在唯一標準的理解。這就要求教師在教學中撤銷掉禁錮學生的思維籬笆。教會學生摒棄習慣性思路,打破常規(guī)的束縛,學會運用逆向思維,從不同層面去尋求解答問題的新思路,促使課堂問題精彩生成。在教學中巧妙地引入逆向思維,這是課堂出彩的一條重要捷徑。教師引導學生另辟蹊徑去思考、去討論,才能將學生的智慧火花引爆到一個嶄新的思維空間,從而會收到出人意料的效果。

例如,有教師講“實施可持續(xù)發(fā)展戰(zhàn)略”時,請學生例舉走進低碳生活,做一個“低碳達人”的具體行動。學生的答案可謂“百花齊放”。在學生發(fā)言之際,教師察覺到學生對這一問題的認識僅僅停留在口頭上,而在實際生活中卻遠遠沒有做到。因此,他突破原定預設,順手從講臺旁拿出學生喝剩的半瓶礦泉水,機智地將問題拋給學生:“我們不能只做語言的巨人,行動的矮子呀。也許有人認為這是個人的私事,那么如何處理這喝剩的半瓶礦泉水,僅僅是我們個人的私事嗎?”本來這是一個很生活化的問題,也是人們習以為常的做法,經(jīng)過教師的精心捕捉,用“僅僅”提醒學生注意思考的方向,卻一下抓住了學生的“眼球”。通過教師的精心引領,學生們跳出了常規(guī)思維的束縛,運用逆向思維克服了簡單的肯定或否定,進而明白了這是我們個人的私事,但又不完全是個人私事的原因。接著教師又將學生的注意力引向了一個“特殊群體”,講了著名影星成龍的故事:成龍為了避免與別人的礦泉水瓶搞混,造成浪費,他總是在自己的瓶上簽上名字,直到喝完。請問像成龍這樣的著名影星有必要如此節(jié)約嗎?并說明理由。教師通過成龍這一公眾人物的事跡再次引導學生由正向思維向逆向思維、求異辯證思維發(fā)展,促使學生突破常規(guī),從新的角度去挖掘、去理解。這樣學生會越學越有靈氣,思想境界也能逐步得以升華,課堂問題的有效生成也會水到渠成。

三、練就“慧眼”,妙用學生錯誤

作為學生在課堂上生成的課程資源,常常是可遇不可求的,作為教師要練就一雙“慧眼”,勤于開發(fā)利用,緊緊抓住其中的教學契機,去粗取精,去偽存真,及時判斷其教學生成的價值,提煉出有效的信息加以利用并有效生成,否則活生生的具有靈性的課堂教學,就會變成教師對預設方案的生硬灌輸和空洞說教。教育心理學家布盧姆指出:“人們無法預料教學所產(chǎn)生的成果的全部范圍,沒有預料不到的成果,教學也就不成為一種藝術(shù)了。”從某種程度上講,由于學生正處于知識、情感、價值觀的發(fā)展階段,因而他們的知識經(jīng)驗積累就相對不足,對有些是非問題缺乏應有的分析判斷能力,從而使其在面對不同情境時會出現(xiàn)認知和理解上的偏差。此時,教師面對學生在知識、方法、認識上出現(xiàn)的“錯誤”,既不能盲目引導,一味迎合學生的興趣而偏離教學目標的達成,也不能簡單地加以否定,一棍子打死。而是在肯定學生質(zhì)疑價值,保護學生學習主動性、創(chuàng)造性的基礎上,采用機智的方法,巧妙加以利用,對教學預設作即興的調(diào)整,鼓勵學生進一步思錯、辨錯,并引導學生用正確的理論和思維方法來糾錯,從而為學生提供正確的價值標準,讓學生的認識思維朝著理性的方向發(fā)展。公務員之家

如在教“學會合理消費”時,教材文本指出:“物質(zhì)生活水平提高,應該有適度的消費,但這并不意味著不要節(jié)儉?!睂Υ司陀袑W生提出:“現(xiàn)在我們家庭生活已經(jīng)富裕了,況且時代也不同了,教材指出要去消費,那么我追求名牌又何嘗不可,干嗎還要提倡節(jié)儉,這不是自相矛盾嗎?”面對學生進發(fā)出來的思維火花,我敏銳地發(fā)現(xiàn)了這一“錯誤資源”:學生的消費觀中恰恰忽視了“適度”和“節(jié)儉”兩個關鍵詞語。這表明學生在對文本內(nèi)容的理解上出現(xiàn)了偏差。我靈機一動,抓住這一契機,靈活地調(diào)整了原來的教學思路,請學生結(jié)合當前國際國內(nèi)形勢和自身的實際生活水平,談談對適度和節(jié)儉消費的認識。通過教師的點撥引導,學生們在思維碰撞中紛紛發(fā)表自己鮮明的見解。正是課堂上發(fā)出的意外“聲音”,使這一“問胚”資源成為了本課中的亮點和精彩之筆。這不僅加深了學生對文本的理解,還進一步擴展和提升了他們的生活經(jīng)驗,充分滲透了德育教育。

四、動靜相間,善用“布白”藝術(shù)

所謂課堂“布白藝術(shù)”,就是在教學過程中教師要留有足夠的時間和空間給學生去思考、去遐想、去探索,讓他們做教學時空的主人,在課堂上充分發(fā)揮學生的主體地位,從而獲得對教材更深的理解、把握和實踐。因此,在思想品德教學過程中,教師運用教學智慧,讓課堂“火”起來的同時,還要適時創(chuàng)造情境讓學生靜思。這就要求教師在教學時應把握課堂節(jié)奏,適時順著學生的思路來組織教學,不能一味追求表面的“熱鬧”,而應動中有靜,精心做好留空補白的準備,切實把握問題生成的最佳切入點,留給學生充分思考與活動的時空,促使問題在情境中展開,在“布白”中思考,在探究中生成,從而讓學生獲得最豐富的體驗和最大的發(fā)展。

例如,在學習“做情緒的主人”時,由于學生對心理內(nèi)容是“初接觸”,因此教師設計了這樣一個環(huán)節(jié):讓學生針對當下社會上出現(xiàn)的一部分“超市捏捏族”和“尖叫族”的白領,并結(jié)合自己的親身經(jīng)歷,談談怎樣調(diào)控不良情緒。這是讓學生學會真切面對自己,學會思考、學會感悟、學會品味的過程。此時,教師無須越俎代庖,而應真正讓學生走進自己的內(nèi)心世界,與自己心靈對話,與同齡人交流成長中的煩惱,與文本展開情感上的共鳴和碰撞。這些都需要學生花費一定的時間去反思、去內(nèi)化,此時教師就應創(chuàng)設一種讓學生靜思、自由暢想、自由暢談的時空,讓學生對問題的認識,不僅僅停留在對方法的識記和掌握上,而且還要思維向縱深發(fā)展,如反思自己成長中存在的種種排解不良情緒的錯誤做法,反觀社會上青少年中存在的共性問題給自己的啟迪等。這樣安靜和諧的課堂,不是意味著課堂的“冷場”“尷尬”,而是“布白”藝術(shù)在師生、生生之間架起了一座無形的心靈橋梁,促使他們交流情感、碰撞思想、共享經(jīng)驗,從而使課堂問題的生成變得更加順暢有效,課堂教學自然也就起到了“無聲勝有聲”的效果。

當然,要提高思想品德課教學問題生成的有效性,可供利用的教學契機遠遠不止以上這些。我們在教學實踐中始終要從生命的高度,用動態(tài)生成的觀點看待課堂教學。教師只有不斷探索,運用自己的教育智慧,從尊重學生的原有知識體系和生命經(jīng)驗出發(fā),做到蹲下身子平視孩子的世界,不以成人的視角來預設生成問題,我相信:我們的思想品德課教學將會精彩紛呈,也一定會精彩生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