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息技術課堂教學實踐思考

時間:2022-04-28 03:53:05

導語:信息技術課堂教學實踐思考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chuàng)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信息技術課堂教學實踐思考

隨著現(xiàn)代科學技術的飛速發(fā)展,以計算機技術為核心的信息技術也得到快速發(fā)展,并滲透到各個領域中,使人們的生活發(fā)生日新月異的變化。教育領域也不例外,學校的教學裝備得到重大更新,交互式電子白板、數(shù)碼相機、投影儀已成為很多學校的標配,條件較好的學校甚至配有平板電腦、高清液晶電子白板、功能完善的錄播設備,這給課堂教學變革提供了很好的條件?!读x務教育數(shù)學課程標準(2011年版)》指出:學生是學習的主體,教師是學生學習的組織者、引導者與合作者;學生的學習過程應當是一個生動活潑的、主動的和富有個性的過程。這與傳統(tǒng)課堂中“教師講,學生聽”的教學模式有很大的不同,由于信息技術的介入,使新課標的要求得以實現(xiàn),尤其是交互式電子白板的引入,教師更注重與學生互動,這激發(fā)了學生的學習興趣,調動了學生主動學習的積極性。筆者參加了中央電教館舉辦的“2018年新媒體新技術教學應用研討會暨第十一屆全國中小學創(chuàng)新課堂教學實踐觀摩活動”,并借此機會進行了信息技術應用于小學數(shù)學課堂教學的實踐活動,利用交互式電子白板進行課堂教學,取得了意想不到的教學效果?,F(xiàn)筆者結合人教版教材三年級上冊的“數(shù)學廣角——集合”的教學實踐與大家分享信息技術應用于課堂教學的成果。

一、教學應用的信息技術及效果

本課教學運用了SMARTBoard白板配套軟件SMARTNotebook的屏幕遮罩工具、筆工具、創(chuàng)作筆工具、擦除工具、圖形工具、氣球工具、批注顯示工具、要點顯示工具以及動畫、拖標簽功能。這些工具的使用引起了學生的好奇,吸引了學生的注意力,提高了學生的專注度,調動了學生參與課堂的積極性。學生紛紛嘗試在白板上操作,課堂氣氛活躍。與傳統(tǒng)PPT教學相比,運用電子白板教學后,師生、生生的互動效果更好了,特別是那些平時不愿回答問題的學生,也主動參與到課堂中來。通過電子白板的運用,學生易于理解、接受本課知識,教學效果很好,教學效率得到提高。

二、在教學活動中應用信息技術的反思

1.創(chuàng)設了一個學生感興趣的教學情境。腦筋急轉彎是學生喜歡的活動,因此上課伊始,筆者就出示了一個腦筋急轉彎:兩個媽媽和兩個女兒,一共有幾人?學生立馬來了精神,很多學生的回答是4人,有的學生認為肯定不是4人,如果是4人,這還叫腦筋急轉彎嗎?接著,筆者點擊氣球工具,隨著氣球的“爆炸聲”響起,答案“3”顯示出來。在學生疑惑不解時,筆者出示了三張照片,第一張是一個小女孩,第二張是她的媽媽,第三張是她的外婆,筆者讓學生找出兩個媽媽,并用橢圓形把兩個媽媽圈起來,再讓學生找出兩個女兒,并用正方形把兩個女兒圈起來。筆者問:“現(xiàn)在有兩個媽媽和兩個女兒,一共有幾人?”學生恍然大悟,馬上明白了其中的道理,都回答:“3人。”筆者又問:“為什么?”學生回答:“小女孩的媽媽一人充當了兩個角色,既是媽媽又是女兒,算總人數(shù)的時候只能算一次?!边@個腦筋急轉彎和接下來要學習的“集合的重疊”問題類似,筆者通過腦筋急轉彎為學生之后的學習做了鋪墊,有利于學生利用已有經驗學習新知。2.有效解決了教學的重難點。(1)認識韋恩圖,理解韋恩圖各部分的含義,利用韋恩圖求參加跳繩和踢毽子的學生總人數(shù)。學生在求參加跳繩和踢毽子的學生總人數(shù)時,有的列出了等式4+5-2=7(人),但有的學生難以理解這個等式。這時,筆者適時引入韋恩圖,把參加跳繩的學生放在一個圈里,把參加踢毽子的學生放在另一個圈里,其中有兩個學生既參加跳繩又參加踢毽子,那該怎么放呢?筆者讓學生在白板上操作,有的學生想到了在兩個圈里都放進這兩個學生,而有的學生受到剛才腦筋急轉彎的啟發(fā),想到了把兩個圈挪到一起,使它們部分重疊,再把這兩個學生放進重疊的部分。這時筆者引導學生思考:跳繩(踢毽子)的圈里除了重疊的部分,剩下的部分表示什么?最后學生明白了,畫出來的這個圖形(韋恩圖)由三部分組成:只參加跳繩的學生,只參加踢毽子的學生,既參加跳繩又參加踢毽子的學生。很快,學生就知道了參加跳繩和踢毽子的學生總人數(shù)是2+3+2=7(人),同時學生用韋恩圖也理解了4+5-2=7(人)這個等式。(2)鞏固練習第4題,填寫韋恩圖。筆者提問道:“韋恩圖各部分所表示的含義是什么?”在學生回答后再用批注顯示工具顯示出答案的過程,使學生更深刻地理解韋恩圖。學生能正確填寫每個圈和重疊部分的人數(shù),但對“只參觀熊貓館的有多少人”這個問題,個別學生還是寫錯了,其他學生立馬指出了錯誤,并列出正確算式,筆者適時加以講解,之后所有學生很快就答對了“只參觀熊貓館的人數(shù)”問題。3.師生角色發(fā)生轉變師生角色發(fā)生轉變,體現(xiàn)新課程的教學理念。傳統(tǒng)教學中,教師把學生當作單純的客體,教師一味地教,學生只是被動的接受者,教師應改變這一局面。例如,講解鞏固練習第1題:把動物序號填寫在合適的圈里。通過前面的學習,學生已經理解了韋恩圖各部分的含義,練習此題是為了加深學生對韋恩圖的理解。這道題難度不是很大,很多學生躍躍欲試。當一位學生在白板上填好后,馬上就有其他學生發(fā)現(xiàn)了錯誤:把大雁看成了丹頂鶴。后來在筆者的引導下,那位學生把大雁填進了正確的圈里。在這個動手操作的環(huán)節(jié)中,所有學生都很主動,師生、生生之間的互動性增強,課堂氣氛活躍。學生是課堂的主角,教師退居教學舞臺的幕后,起到引導的作用,體現(xiàn)了新課程標準的教學理念。

三、信息技術應用于教學的創(chuàng)新點

1.用橡皮擦工具用橡皮擦工具“擦”出答案。在學生的認知中,橡皮擦是用來擦除錯誤的。而筆者在課前先運用涂色工具遮蓋答案,上課時再用橡皮擦工具“擦”出答案,學生對此覺得很新鮮。這樣的方式吸引了學生的注意力,提高了學生的學習興趣,增強了學生的學習熱情。2.用要點顯示工具簡單回顧本節(jié)課的內容。在學生說完學習收獲后,筆者用要點顯示工具列出了這節(jié)課的主要內容,學生不約而同地齊聲朗讀出要點內容,這促進了師生的互動性,提高了學習的主動性,學生學起來更加投入,從而深刻理解所學知識。3.改編教學設計。一些教師對這節(jié)課的設計是先講“集合的重疊”問題,然后在本課結尾再出示腦筋急轉彎,但這樣的設計不能很好地幫助學生理解本課內容。對此,筆者改進教學設計。首先,筆者是在本課伊始出示腦筋急轉彎,一是能調動學生上課的情緒,使學生積極主動地投入到課堂學習中來,二是通過解決腦筋急轉彎的問題,促使學生理解本課內容。然后,筆者講解集合中的重疊問題。課本例題給出的問題是:參加跳繩和踢毽子的學生共有多少人?筆者認為這樣的問題會導致很多學生認為是參加跳繩的學生人數(shù)加上參加踢毽子的學生人數(shù)。于是,筆者把這個問題分解為兩個問題:(1)既參加跳繩又參加踢毽子的學生有多少人?(2)參加跳繩和踢毽子的學生共有多少人?問題(1)容易解決。而由于學生之前解決了腦筋急轉彎,此時利用知識遷移,問題(2)自然就迎刃而解了。四、信息技術應用于課堂教學的思考及建議11.對教師提出更高的要求教師要熟悉教學設備的功能和使用方法,如投影儀、數(shù)碼相機、交互式電子白板等,會用數(shù)碼相機拍照和拍攝教學視頻;會使用交互式電子白板與課本配套的資源,要掌握配套軟件Notebook里的工具,要熟練用Note⁃book設計課件;學會用幾何畫板、微課制作軟件,用錄屏軟件錄制微課,然后進行編輯;會使用雙機互連、共享打印設備,把照片、視頻發(fā)送到電腦上,變成生成性資源與學生共享。22.信息技術運用的前提是合理的教學設計即使多媒體課件做得很生動,課上得不好,也不是一堂好課。教師運用多媒體是為了讓學生學得主動、學得積極,因此教師要吃透教學內容、精心備課、了解學情,才能應用信息技術提高課堂教學效果。33.不盲目追求形式的多樣化新穎、動感等視覺效果確實可以給人帶來巨大的感觀刺激。多種效果的引入是不是真的可以帶來很好的教學效果呢?對于低年級的學生來說,或許這樣的刺激反而會影響他們的正常學習,因此教師切忌本末倒置,要切實運用信息技術,而不是追求華而不實的技術效果。4.應用信息技術的建議。教師平時使用白板的次數(shù)不多,主要還是用PPT上課,因為PPT操作方便、功能強大。很多教師不熟悉白板里的工具,因此教師要不斷學習、摸索這些工具,直至熟練掌握。另外,有些白板的觸摸屏不太靈敏,顯示的圖片失真,導致坐在后面的學生看不清,這些問題需要教師努力克服。在設計課件時多增加一些學科工具,如算盤、計數(shù)器、鐘表等,還可以增加一些互動工具,如學生表現(xiàn)好或回答問題正確時,可以給他們出示掌聲、夸獎、點贊的圖片或聲音。

作者:胡文武 單位:安徽銅陵市金華小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