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工智能與圖書館服務融合路徑探究
時間:2022-09-16 10:34:15
導語:人工智能與圖書館服務融合路徑探究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chuàng)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摘要:人工智能(ArtificialIntelligence,AI)與圖書館服務的深度融合對解決互聯(lián)網+時代背景下圖書館發(fā)展桎梏有著重要作用。本文主要圍繞人工智能與圖書館服務的深度融合路徑進行探索與研究,分析了人工智能時代下圖書館服務內容與發(fā)展瓶頸,并以此為基礎提出了人工智能與圖書館服務深度融合的具體路徑,旨在為圖書館的創(chuàng)新與發(fā)展提供重要參考。關鍵詞:
人工智能;圖書館服務;深度融合;路徑
就現階段而言,人工智能(ArtificialIntelligence,AI)已在各行業(yè)領域內得到了較為廣泛的應用,是改變人們日常工作與學習的重要因素。近年來,AI與各學科、各行業(yè)以及各領域間的深度融合越發(fā)突出與明顯,對推動各學科、各行業(yè)以及各領域的發(fā)展都具有積極作用。AI與圖書館服務的深度融合簡單來講就是將現有的AI成果貫穿與融合到圖書館服務當中,以此達到提升其創(chuàng)新水平和服務效果的目的。從本質而言,兩者的深度融合是當下圖書館緊隨時展潮流,及時轉變落后觀念,推動服務內涵提升的重要措施與嘗試。
1人工智能時代背景下圖書館服務內容與發(fā)展瓶頸闡述
目前,我們已步入人工智能時代,這也給圖書館智能化發(fā)展提供了動力。以高校圖書館為例,圖書檢索工具已成為必不可少的工具之一,在學生進入學校數字化圖書館時,即可借助手機等移動設備進行掃碼進入,且數字化圖書館的資源也是免費向學生開放的。隨著社會的不斷進步與發(fā)展,這種具有智能化特征的圖書館也逐步呈現出完善化特征,從而更好地為讀者提供服務。人工智能簡而言之就是如何以計算機為載體來替代人的智能工作,由于人工智能是對人的思維和意識予以的模擬,所以這也就決定了其具備的推理能力和思考能力的必然性[1]。據了解,我國智能化圖書館服務內容在特定數據服務特征上已基本具備,但是在智能化方面還相對缺乏,并不能以數據分析為依托實現對問題的總結與分析。1.1智能圖書館的服務內容。智能圖書館簡單來講就是以讀者為對象的具有智能化特征的管理服務系統(tǒng),主要是以射頻技術為載體實現對讀者身份信息卡和借閱圖書標簽的準確識別,以此推動智能化管理的實現。在此背景下,無論是借書還是還書都可以讀者自主進行,同時,其服務也是24小時不間斷的。同時,圖書館館員還可以以系統(tǒng)為輔助幫助讀者找出所需數目,節(jié)省了大量時間。這種智能化圖書館服務的應用,一方面可以使圖書的流通率和管理水平得到保證,另一方面圖書館館員的服務水準也能得到進一步的提高,是推動圖書館服務方式向簡單化和人性化邁進的重要方式。1.2智能圖書館發(fā)展瓶頸分析。隨著技術的快速發(fā)展,使得圖書館智能化也成為了必然,同時,圖書館智能化也對信息技術提出了較高的要求。這也就是說,想要使圖書館智能化得到長期的維持,專業(yè)化的技術管理人員必不可少。然而,就我國當前形勢來講,人工智能專業(yè)人才具有缺口大等突出問題,這也是圖書館現有的不可忽視的問題所在。此外,智能圖書館數據資源短缺也是現階段值得高度關注與重視的問題,而數據對人工智能的實現又具有決定性和保障性作用。我國科技歷經長期的發(fā)展,雖然在大數據領域占有突出優(yōu)勢,然而,以智能圖書館為立足點來講,其中囊括的數據如網絡資源數據、圖書文獻資料數據和用戶資料數據等其開發(fā)率和應用率都無法得到充分的保障,資料數據開發(fā)利用率低也成為了當前較為突出的問題,這也是制約智能圖書館得以順利發(fā)展的重要因素。
2人工智能與圖書館服務的深度融合路徑
想要更好地推動人工智能與圖書館服務的深度融合(即“AI+library”),必須以全面的眼光為立足點,基于圖書館專業(yè)特色發(fā)揮的背景下,對當前其他學科、其他行業(yè)和領域的優(yōu)秀經驗予以充分借鑒與運用,從而以文獻資源、人力資源等多個方面實現圖書館創(chuàng)新、轉型和升級。2.1“AI+library”的文獻資源創(chuàng)新。AI是以大數據延伸出的信息技術發(fā)展階段為基礎的重要關口,而圖書館信息云服務則是以大數據文獻資源為立足點對其予以的創(chuàng)新?!癆I+library”深度融合最重要呈現方式就是云服務,其在圖書館穩(wěn)步發(fā)展過程中發(fā)揮的重要作用也不容忽視。從用戶需求和用戶體驗方面來講,圖書館應將數據相聯(lián)、庫庫相通以及云云相關的“AI+library”文獻資源服務新生態(tài)作為著重構建的內容,以此推動基于資源云平臺上的每個節(jié)點都富有智能化特點,消除以往信息孤島的現象。在針對“AI+library”文獻資源予以創(chuàng)新時,并不是要將數字資源來替代以往的紙質資源,而是要使兩者以融合的狀態(tài)而共同存在。同時,在AI技術作用下,線上和線下也能實現互通,以此確保數字資源和紙質資源深度融合的形成,推動基于云端背景下以AI技術為載體開展數據處理服務和提供信息服務的實現?,F階段,“AI+library”文獻資源并沒有較為完善的案例作為借鑒與參考,所以,圖書館要注重思維的及時轉變,從而以數據互通弱關聯(lián)為基礎,對其予以深入探索,促進數據互通弱關聯(lián)向智能互聯(lián)強關聯(lián)的轉變。2.2“AI+library”的人力資源創(chuàng)新。就“AI+library”發(fā)展而言,其具有顯著的系統(tǒng)性特征,需要花費較多時間來推動其提升,在此背景下,對圖書館館員的專業(yè)技能需求也有了明顯的提升。由此可見,圖書館館員專業(yè)技能強弱與“AI+library”融合深度與廣度有著直接關系,這也是需要對其給予重點關注的原因所在。館員想要緊隨互聯(lián)網+時代的發(fā)展潮流,不僅僅要具備所在崗位較為豐富的專業(yè)知識外,能夠與崗位相匹配的工作方法和技巧也是不容忽視的內容。然而對現有的工作實踐予以審視可以發(fā)現,大部分館員其專業(yè)技能并不能滿足相關標準要求,如圖1所示[2]??梢哉f,大數據技術的運用對“AI+library”發(fā)展有著決定性影響,是現代化背景下館員需要掌握的必備工具與技術,想要推動AI和圖書館服務的深度融合就必須以泛在化、立體化和多元化的信息服務模式為基礎。所以,館員要始終以終身學習的思想意識武裝思想,并以學歷進修、專題研討等多個途徑為載體推動自身知識體系的持續(xù)優(yōu)化,進而帶動信息處理能力的提升,這也是能夠為用戶提供個性化服務的重要保障。2.3“AI+library”共享空間創(chuàng)新。隨著“互聯(lián)網+”時代的到來,圖書館已成為構架在人們之間的重要的信息共享空間與平臺,而其中獲得的空間體驗也是圖書館服務價值的最直接呈現。就實體空間創(chuàng)新來講,圖書館可以以AI技術為手段,結合物聯(lián)網技術,建構其集通風、照明、消防以及氣溫控制等多個內容為一體的綜合性的智能管理系統(tǒng)。同時,還要以館舍空間為面向實現對其的合理調整,推動與線上環(huán)境的契合性,為用戶打造出多功能的空間環(huán)境,使館舍空間能夠得到充分的利用。就虛擬空間方面來談,圖書館可以以數字圖書館建設、移動服務推行等多個方面的措施實現對移動應用與社交平臺的充分、有效運用,立足于客戶需求調整服務,著重將館藏資源數字化實現作為重要任務,并借助AI技術對圖書館虛擬空間進行個性化和系統(tǒng)化的改造,確保最終提供給用戶的服務和資源的豐富性。2.4“AI+library”的服務項目創(chuàng)新。近年來,AI技術已逐步向成熟化和完善化所發(fā)展,這也給AI技術在圖書館服務中的應用和深入提供了重要契機?,F階段,依托AI技術可以實現在智能控制系統(tǒng)、機器人等方面的靈活、成熟運用,AI技術中具有的智能搜索功能、推理功能等在處理基于圖書館服務的用戶基礎信息背景下的用戶個性化需求問題時也具有較為顯著的效果。同時,借助AI技術還能推動圖書館服務智能化、個性化和多元化程度的進一步深入,是確保其具有的各個服務功能得到充分實現與發(fā)揮的重要因素[3]?!癆I+library”服務從本質上來講,是以多類型服務群體為對象開展的一種較為深度的服務,它不僅對圖書館信息資源優(yōu)勢以及專業(yè)人才優(yōu)勢予以了充分的展現,而且還以以往傳統(tǒng)服務項目為基礎對其進行了創(chuàng)新,將以計算機服務項目、學習服務項目等為主體的智能型服務項目作為了圖書館服務中的亮點而存在。
3結束語
總之,AI在與圖書館服務深度融合中,既對圖書館文獻資源、人力資源、共享空間和服務項目的創(chuàng)新與改革提供了重要的推動力,又給用戶帶來了極大的方便,同時也為圖書館智能化建設提供了參考和借鑒。然而,需要我們明確的是,AI與圖書館服務的深度融合并不是對部分工作人員的無條件取代,而是在強化信息溝通與交流以及館員和讀者互動過程中起到解放人力資源,將其分配到更為重要與關鍵的崗位當中。所以,兩者在融合的過程中,除了要將其作為重要的輔助手段外,還要將其視為服務工作中的好幫手,對其積極接納與應用,從而使圖書館服務效率與質量得到快速的提升。
參考文獻:
[1]柳益君,李仁璞,羅燁,黃純國,曹鳳雪.人工智能+圖書館知識服務的實現路徑和創(chuàng)新模式[J].圖書館學研究,2018(10):42,61-65.
[2]王榮榮,武海英.人工智能與圖書館服務的深度融合路徑研究[J].農業(yè)圖書情報學刊,2018,30(11):141-144.
[3]張穎君.人工智能時代圖書館智能化服務模式探討[J].中國中醫(yī)藥圖書情報雜志,2019,43(03):30-32.
作者:蔡全錄 單位:寧夏固原市原州區(qū)圖書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