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學道德與法治教學路徑
時間:2022-12-30 08:48:06
導語:小學道德與法治教學路徑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chuàng)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摘要:弘揚愛國主義精神是道德與法治課教學的重要內容,應堅守思政課“立德樹人”的宗旨,遵循課程標準,立足教材,找準路徑,涵養(yǎng)學生的愛國情懷。在國家領土與主權教育中增強民族自尊心,在歷史題材內容中激發(fā)愛國情報國志,在民族團結教育中筑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在中華優(yōu)秀傳統(tǒng)文化教育中樹立民族自信心,在提升公民道德素養(yǎng)中培植愛國情懷。小學道德與法治教學落實愛國主義教育要引領學生自覺將愛國情、強國志、報國行融入實現(xiàn)中華民族偉大復興之中,成為合格的社會主義事業(yè)建設者和接班人。
關鍵詞:小學道德與法治教學;國家主權與領土完整;傳承中華優(yōu)秀傳統(tǒng)文化;愛國主義教育
在教學中,我們應堅守思政課“立德樹人”的宗旨,遵循課程標準,立足教材,找準路徑,深入發(fā)掘愛國主義教育因素,提升學生的國家認同和政治素養(yǎng),涵養(yǎng)學生的愛國情懷,培養(yǎng)具有愛國心、中國魂的新時代好少年。
一、在國家領土與主權教育中增強民族自尊心
《青少年法治教育大綱》指出:“培育學生的國家觀念”“要初步認知國家主權與領土,認知國防的意義”?!镀返屡c社會課程標準》“我們的國家”第1條中指出:“知道我國的地理位置、領土面積、海陸疆域、行政區(qū)劃。知道臺灣是我國不可分割的一部分,祖國的領土神圣不可侵犯?!毙W生對領土知識的學習感興趣,但對我國領土范圍了解不清,領土與主權基礎知識薄弱,常見概念模糊不清,相關知識的認識大多是零散的、微觀的、甚至是錯誤的。因此,加強學生的國家領土與主權教育,提高學生維護國家安全的意識,增強民族自尊心,從而激發(fā)愛國主義情感至關重要。教學時,可以借助地圖引導學生形成完整、正確的版圖觀念,通過重要的歷史事件、歷史人物讓學生知道在保衛(wèi)祖國領土主權的斗爭中的英雄事跡、愛國故事等。例如,教學五年級上冊第6課“我們神圣的國土”時,教師可以引導學生“用喜歡的方式表達國土面積”,感受祖國疆域的遼闊;個人或小組競賽“找一找陸上鄰國、隔海相望的國家、瀕臨的四大海域和臺灣島”,弄清祖國的疆域國界;“找一找自治區(qū)、直轄市和特別行政區(qū)”,了解祖國的省級行政區(qū)域;通過課前查閱、課上交流匯報“臺灣省的美麗風光和民風民情以及鄭成功收復臺灣的故事”,明白臺灣始終是祖國的一部分,對學生進行國家主權和領土教育,讓學生認識到正是由于有了這些國土,才有了祖國的山脈、河流、美景,才有了各族人民世世代代繁衍生息的空間,從而激發(fā)學生的愛國主義情感。教師在教學的拓展環(huán)節(jié)可以出示“2021年7月23日,美國全國廣播公司(NBC)奧運頻道在轉播東京奧運會開幕式中國代表團出場畫面時,竟然使用了一張不完整的中國地圖”這一熱點事件,讓學生展開討論,引導學生認同并自覺擁護國家的政治、外交立場,理智、科學地看待國家對領土爭端問題的解決,進而產生自覺維護國家主權與領土的完整,維護國家利益和民族尊嚴的意識,升華學生的愛國主義情感。
二、在歷史題材內容中激發(fā)愛國情報國志
小學道德與法治各年段教材中都有關于歷史題材的內容。低中年級的歷史內容較少,如三年級下冊“萬里一線牽”一課,讓學生在歷史故事、現(xiàn)代詩歌、影視節(jié)目中體會到時代的發(fā)展進步給人們生活帶來的便利。高年級歷史內容逐漸增多,四年級的教材中增加了歷史小故事,引領學生感受我國的歷史文化。五年級的教材中歷史題材占比最大,因為學生思想與心理愈發(fā)成熟,易于理解接受教材內容所蘊含的價值觀。六年級的歷史內容擴展至世界歷史,學生在之前的學習中已初步了解中國歷史,浸潤了愛國情感,六年級教材中的歷史內容讓學生了解國際局勢,拓寬眼界,深化愛國意識,也為培養(yǎng)具有國際視野的全方位人才打牢基礎。綜觀小學道德與法治教材,之所以有較多的歷史知識,目的在于讓學生從古至今,多領域深入了解我國歷史,尤其是通過了解我國的屈辱史、抗爭史,激發(fā)學生的愛國熱情,使其積蓄愛國力量,從而樹立擔當意識和民族責任感。教學時,教師要有別于初高中綜合學科的歷史教學,注意德育課程中歷史教學內容的特點,發(fā)揮道德與法治學科的價值導向作用。教師可以結合歷史人物、歷史事件、歷史故事加強學生對愛國精神的感悟和領會,利用課堂主陣地引導學生主動感受其中蘊含的愛國主義思想,讓他們在必備品格維度形成愛國品質,在正確價值觀維度形成對祖國的深沉情感和政治認同,爭做時代需要的棟梁。以五年級下冊第三單元“百年追夢復興中華”為例,本單元包含了革命傳統(tǒng)教育和愛國主義教育內容,是小學道德與法治課程中落實愛國主義教育的重要部分。教材向我們展現(xiàn)了中國共產黨領導下的不同時期的革命傳統(tǒng)、革命精神和時代精神,最后落位于“做新時代的好少年”,旨在從“責任擔當”這一核心素養(yǎng)引導學生熱愛祖國,熱愛共產黨,熱愛社會主義,激勵學生為實現(xiàn)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中國夢貢獻力量。進行本單元教學時,教師可結合不同時期歷史人物、歷史事件中蘊含的重要革命精神、時代精神培養(yǎng)學生的愛國情感。如推動中華民族復興的中國民主革命的偉大先驅孫中山,他所體現(xiàn)的百折不撓、至死不渝的奮斗精神,以改革創(chuàng)新為核心的時代精神等等,這些精神都是民族精神在不同時期的體現(xiàn),也是偉大民族精神的核心內容。教師在教學時要注重引導學生通過歷史史實,感受歷史人物言行背后的精神內涵和強大的人格力量,懂得精神的重要價值,繼承和發(fā)揚革命傳統(tǒng),弘揚革命精神和時代精神,傳承紅色基因,強化國家意識,涵養(yǎng)愛國情感,從而體現(xiàn)道德與法治課程的價值追求,實現(xiàn)價值引領。
三、在民族團結教育中筑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
民族團結教育是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重要取向,民族團結教育的核心是愛國主義教育。從小培養(yǎng)學生的民族團結意識,引導學生牢固樹立正確的國家觀和民族觀,對于加強學生思想道德建設,培養(yǎng)全面發(fā)展的社會主義事業(yè)建設者和接班人具有重要意義?!镀返屡c社會課程標準》主題五“我們的國家”第2條指出:學生要“知道我國是一個統(tǒng)一的多民族國家,各民族共同創(chuàng)造了中華民族的歷史和文化。了解不同民族的生活習慣和風土人情,理解和尊重不同民族的文化”。以五年級上冊第7課“中華民族一家親”為例,本課目標重在落實課標要求,五年級學生對社會現(xiàn)象開始關注,知道我國是由56個民族組成的大家庭,身邊也能接觸到一些少數民族同學,但僅限于對基本信息的了解,對各民族的分布特點、我國新型民族關系等方面知之甚少。基于此,教師可以課前讓學生查找相關資料,提高學生此方面的認知水平,課上引導學生通過自主探究、匯報交流等方式,理解各族人民一律平等的地位與國家對民族交融的政策保障。我們知道,民族團結關乎祖國的發(fā)展和統(tǒng)一,而學生對不同民族的生活習慣、風土人情,各民族互相尊重、守望相助等方面了解并不是很多,他們的視野和經驗往往局限于自己身邊的事。教學時,教師可讓學生在課前收集體現(xiàn)民族文化的實例,如歌曲、服飾、建筑、飲食等,課上通過資料分享、歌曲表演、游戲互動等方式引導學生認識、尊重、接納各民族的文化,明白各民族之間相互借鑒、相互欣賞、相互促進,共同創(chuàng)造了燦爛的中華文化,共同培育了偉大的民族精神。教師也可以讓學生收集體現(xiàn)各民族團結互助的事例,如我國實施的興邊富民行動、精準扶貧的故事等,讓學生通過分享交流、情境表演等方式理解祖國的發(fā)展離不開各族人民的共同努力,從而筑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
四、在中華優(yōu)秀傳統(tǒng)文化教育中樹立民族自信心
《完善中華優(yōu)秀傳統(tǒng)文化教育指導綱要》指出:“加強對青少年學生的中華優(yōu)秀傳統(tǒng)文化教育,要以弘揚愛國主義精神為核心,以家國情懷教育、社會關愛教育和人格修養(yǎng)教育為重點,著力完善青少26年學生的道德品質,培育理想人格,提升政治素養(yǎng)?!毙聲r期大力弘揚中華優(yōu)秀傳統(tǒng)文化需要發(fā)揮思政課的重要作用,在小學道德與法治課中融入中華優(yōu)秀傳統(tǒng)文化教育,讓學生從中汲取精神養(yǎng)分,夯實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基礎,在傳承和弘揚中華優(yōu)秀傳統(tǒng)文化中增強文化認同,樹立民族自信心。小學道德與法治教材遵循教書育人規(guī)律和學生成長規(guī)律,在不同學段關于中華傳統(tǒng)文化教育的內容有所側重。低年段側重傳統(tǒng)節(jié)日、文化習俗等方面的教育,如一年級上冊的“快樂過新年”,讓學生了解春節(jié)的概念和風俗習慣,感受春節(jié)這一傳統(tǒng)節(jié)日的歡樂與祥和,感受生活的美好與快樂。二年級上冊“團團圓圓過中秋”讓學生了解中秋這一傳統(tǒng)節(jié)日的內涵,對學生進行傳統(tǒng)文化的熏陶。另外,對于低年段學生,教師在其他主題教育中也可以選取《三字經》《弟子規(guī)》等中國傳統(tǒng)啟蒙教材中的相關內容對學生進行優(yōu)秀傳統(tǒng)文化教育。教材的高年段則集中教材內容對學生進行中華優(yōu)秀傳統(tǒng)文化教育,著力完善學生的道德品質,樹立民族自信心,在教材中主要體現(xiàn)在五年級上冊第四單元“驕人祖先燦爛文化”中。以五年級上冊第四單元第9課“古代科技耀我中華”為例,本課內容旨在讓學生了解中國歷史上優(yōu)秀的科技巨匠,感受中國古代科學的獨特魅力,體會中華民族的智慧與優(yōu)秀品質,深化民族認同感。教師在教學時可以從學生的原認知出發(fā),引導學生匯報交流“四大發(fā)明”對世界發(fā)展進程產生的深遠影響,在此基礎上引領學生開展尋找古代科技、古代科學、古代技術創(chuàng)造的活動,增強學生的文化認同,樹立民族自信。又如,在教學五年級上冊第四單元第10課“傳統(tǒng)美德源遠流長”時,教師要從學生的經驗出發(fā),引導學生交流自己所了解的傳統(tǒng)美德內涵,講述傳統(tǒng)美德故事,并通過教材中的經典故事、格言以及現(xiàn)實中的新聞案例、學生生活中可能遇到的真實事件,引導學生古今貫通,探究傳統(tǒng)美德對個人成長、社會發(fā)展的重要影響,使學生懂得傳統(tǒng)美德是中華民族強大的文化基因,是中國人的精神氣質,是我們不斷奮進的精神力量,應該去傳承、去弘揚。在這一課的教學中,教師要讓學生在情感上對“天下興亡、匹夫有責的愛國情懷”產生認同,并在日常生活中通過具體言行表達對祖國的忠誠和熱愛。因此,教師在課上可以播放新冠疫情期間全社會共同抗疫的圖片或者視頻,或者出示“中印邊境沖突中的英雄事跡”“王偉舍身撞擊美國偵察機的英雄事跡”等愛國主義素材引導學生談感受,讓學生進一步理解體會“天下興亡、匹夫有責”的愛國情懷,并通過閱讀《天下為公的理想》,出示中國夢的內涵,激勵學生樹立遠大目標,為實現(xiàn)中國夢不斷努力。五、在提升公民道德素養(yǎng)中培植愛國情懷
(一)注重家庭教育,培植愛國情懷
在學習過程中,學生通過觀察采訪、體驗感悟感受到了親情的溫暖、家庭的溫馨,懂得了要過安全與健康的家庭生活。在溝通交流、實踐互動中,學生主動承擔家庭責任,樹立主人翁意識。在探討分享、宣傳展示中,學生理解并繼承發(fā)揚優(yōu)秀家風,將實現(xiàn)“家庭夢”融入“民族夢”之中。
(二)踐行文明禮儀,培植愛國情懷
在教學中,教師可以通過鏈接生活經驗、創(chuàng)設生活情境、進行生活實踐,引導學生和同伴友好相處,誠實守信,文明有禮,關愛他人,自覺愛護環(huán)境,低碳生活,形成良好品德,懂得做文明少年是愛國。例如,教學六年級上冊第6課“我參與我奉獻”時,教師要讓學生知道,友善相待、文明有禮不僅體現(xiàn)個人素養(yǎng),也是構建和諧社會生活的需要,是踐行“公共參與”的核心素養(yǎng)。教師在課堂上要引導學生通過對現(xiàn)實生活案例分析、道德行為辨析等活動,認識到構建和諧文明的公共生活需要提升文明意識,在生活中做文明少年。
(三)鏈接法治內容,培植愛國情懷
在教學中,教師要按照《青少年法治教育大綱》小學階段目標要求,通過采訪、調查、案例分析等活動,建構起法律與生活的關系,以此來搭建法治概念與兒童生活的平臺,培養(yǎng)法治意識,培植愛國情懷。例如教學六年級上冊第4課“公民的基本權利”這一部分時,教師要通過案例分析與討論,引導學生認識到權利不是絕對的,而是有界限的。公民在行使權利時不能濫用權利,不得損害國家、社會、集體和他人的合法自由和權利,使學生明確做守法公民也是愛國的體現(xiàn)?!吧倌陱妱t國強”,小學道德與法治課教學落實愛國主義教育應始終堅持培育社會主義建設者和接班人的政治方向,不斷探索行之有效的路徑,引領學生向上向善向美,自立自信自強,自覺將愛國情、強國志、報國行融入實現(xiàn)中華民族的偉大復興之中,成為合格的社會主義事業(yè)建設者和接班人。
[參考文獻]
[1]宋云健.小學道德與法治歷史題材中的愛國主義教育淺析[J].吉林教育,2020(06).
[2]高軍玉.有情感有深度有溫度——小學道德與法治課程愛國主義教育談[J].福建教育,2020(02).
[3]吳教華.在小學思政課中融入中華優(yōu)秀傳統(tǒng)文化[J].江西教育,2021(07).
[4]完善中華優(yōu)秀傳統(tǒng)文化指導綱要[J].中小學德育,2014(04).
[5]任莉.愛國主義教育融入思政課的有效途徑[J].家長,2021(04).
作者:劉穎 單位:永吉縣教師進修學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