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洋文化范文
時間:2023-03-17 00:49:16
導語:如何才能寫好一篇海洋文化,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資料和文獻,歡迎閱讀由公務員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鑒。
篇1
記者:中國海洋文化論壇已成功舉辦多屆,論壇對海洋文化的發(fā)展起到了什么作用?
吳常文:海洋文化論壇和海洋文化節(jié)作用是不同的,論壇更加側重學術方面的探討。這幾年,我們國家海洋文化方面學術交流太少,并且許多在區(qū)域范圍內舉行。通過舉行論壇將專家集中在一起討論交流,可以互相啟發(fā),共同解決問題,推動海洋文化的學術研究,而學術研究的成果對海洋文化各方面的發(fā)展都有帶動。
記者:對今后中國海洋文化論壇的舉辦有何計劃和想法?
吳常文:首先,要確立更明確的主題。以往的論壇也是從幾個不同的主題切入來探討海洋文化,比如“東亞島嶼文化”“浙江海洋文化”“海洋文化資源開發(fā)保護與社會和諧”“海洋文化與社會發(fā)展”等。這樣有主題、有針對性的探討,能夠挖掘的更深,關注點也會更集中。這一屆海洋文化論壇也有自己的主題――“海洋文化與城市發(fā)展”,很多專家從這個角度發(fā)表了看法,他們提出的很多意見和建議對沿海城市特別是舟山市的海洋文化與城市的發(fā)展有很好的參考。以后的海洋文化論壇主題要更加細化,我們希望每一屆論壇都能對海洋文化發(fā)展的某個側面有所貢獻。
其次,要邀請更多國內外相關專家參加海洋文化論壇。其實我們已經邀請過日本、韓國專家參與了幾次海洋文化論壇。我們計劃把明年的海洋文化論壇做的更好、規(guī)模更大些,我們會更廣泛地邀請國內外相關領域的專家參與海洋文化論壇。
再次,把中國海洋文化論壇和中國浙江國際海洋科技論壇、中國海洋經濟論壇連接在一起。這3個論壇都是我們學院主要組織和承辦。如果可能,希望能夠在中國海洋文化節(jié)上把3個論壇串聯(lián)在一起舉行。把海洋文化真正做大做好,需要多方面共同努力,因為海洋文化的范圍非常寬泛,內容非常豐富,僅靠文化方面的專家是不夠的。把3個論壇捆綁在一起,3個領域的專家之間可以產生更多的碰撞,海洋的科技、經濟、文化可以有更好的交融和影響。
記者:此次中國海洋文化節(jié)開幕式上,“中國海洋文化研究中心”舉行了揭牌儀式,代表著這個中心正式成立?!爸袊Q笪幕芯恐行摹钡某闪⑹腔谠鯓右环N需求?
吳常文:1997年,中國海洋大學組建了第一所海洋文化研究所,緊接著浙江海洋學院在1998年也組建了海洋文化研究所,之后一些高校也開始陸續(xù)建立類似的機構。從這個過程可以看出,我國有專門組織對海洋文化研究的時間也不過十幾年,而且這些機構都分散在各地、分散在各個高校中,對海洋文化的研究一直處于一種分散的狀態(tài)。現(xiàn)在,國家對海洋文化越來越重視,時代的發(fā)展和社會的需要也要求我們對海洋文化有更好的研究、開發(fā)和利用,這種要求非常迫切。從前對海洋文化的研究,多是從狹義的海洋文化范疇進行,用這種思路和模式做強做大海洋文化產業(yè)是很難的,我們需要從更廣闊的層面、組織更多的力量來展開工作?;谶@些原因,我們認為需要有一個全國性的機構來進行統(tǒng)籌和引領,把各方面的研究力量凝聚起來,把海洋文化、海洋旅游、海洋經濟、海洋科技等等結合在一起共同發(fā)展。于是,在中國文化報、社舟山市人民政府、中國海洋報社的支持下,在我們學院共同建立了“中國海洋文化研究中心”。
記者:舟山和浙江海洋學院有何優(yōu)勢和條件使該中心落戶于此?
吳常文:舟山身處海島,有獨特的地理位置和很多城市無法企及的海洋資源,特別近些年發(fā)展的一些新興的與海洋有關的產業(yè),比如港口航運、船舶業(yè)、海洋旅游業(yè)等。舟山還有著深厚的海洋文化底蘊,可以說舟山的歷史就是海洋文化的歷史。地方政府也非常重視海洋文化的發(fā)展,近幾年對海洋文化建設的投入非常積極,有很多支持的措施。而浙江海洋學院是最早開始進行海洋文化研究的高校之一,除了海洋文化研究所之外,還掛靠有浙江省海洋文化研究會,已經凝聚與積累一些研究力量和研究經驗,培養(yǎng)了一批海洋研究方面的專門人才?;谶@些因素,我認為舟山和浙江海洋學院具備組建和運行“中國海洋文化研究中心”的條件,學院的海洋文化研究所也會“收編”入中心。
記者:“中國海洋文化研究中心”的發(fā)展方向、目標是什么?將涉及哪些方面的工作?
吳常文:“中國海洋文化研究中心”應該既是實體研究中心,又是開放式研究機構;既有固定的研究人員,又能吸引更廣泛的研究力量。中心將以“開放聯(lián)合、密切合作、前瞻務實、共同發(fā)展”為原則,逐步拓寬合作研究領域、提升合作研究水平,形成合作互動、優(yōu)勢互補、戰(zhàn)略互利共贏的合作格局。組織開展海洋文化研究、海洋文化學術交流、海洋文化節(jié)慶活動等,力爭把中心打造成為我國海洋文化發(fā)展思想庫、海洋文化研究基地、海洋文化學術活動中心。以下幾個方面的工作肯定要涉及到:海洋文化方面的理論研究;海洋文化資源的挖掘;對海洋文化進行分類,細化研究;將海洋文化與旅游、船業(yè)等結合,讓其更全面的發(fā)展。
記者:如何組織起一個國家級研究中心應具備的研究力量?如何確保它的權威性和高端性?
吳常文:我的思路是這樣的,首先需要組建一個領導小組,由幾家主辦單位共同形成決策層,制定中心運行的方向和方案。其次,要組建專家委員會或學術委員會,吸收國內海洋、文化、旅游等方面的專家,發(fā)揮專家在研究方面的重要作用。這是非常重要的一個環(huán)節(jié),這些專家能夠真正從我們國家海洋的發(fā)展來考慮,切實地為海洋文化的發(fā)展做出最重要的貢獻,這也是保證中心研究力量和權威性的重要層面。在具體的運作上,需要聘請一批專兼職相結合的研究隊伍,除了常駐中心的浙江海洋學院的專家外,還要廣泛聘請其他單位的專家,更大范圍地凝聚研究力量。這些工作需要一步一步推進,現(xiàn)在最緊要的是做好基礎工作,讓中心的整體運轉盡快走上軌道。
記者:具體工作將如何展開?
篇2
關鍵詞:中西海洋文化差異;地理環(huán)境;觀念意識;政策制度;生產方式
世界上海洋總面積為3.6億多平方千米,約占地球表面積的71%。海洋被譽為“生命的搖籃”、“藍色的巨大寶庫”和人類的“第二自下而上空間”。當今時代,陸地空間及其資源已嚴重制約人類的生存和發(fā)展,廣闊無垠的海洋作為人類可持續(xù)發(fā)展的廣闊空間強烈吸引著人們的眼光。
縱觀海洋發(fā)展歷史,我們發(fā)現(xiàn)中國歷史上一直重陸、輕海,把海洋發(fā)展作為陸地的附屬。甚至今天在多數(shù)國人的腦海中依然停留著我國擁有960萬平方公里的國土面積這一思維認知,而忽略了我們還有近300萬平方公里的海洋國土面積。筆者在文中通過比較中西海洋文化的差異,目的在于喚醒國人的海洋意識,重新審視我國海洋發(fā)展歷史,加強國人對海洋文化的重視,從中引發(fā)思索,有所啟示。
一、中西海洋文化差異比較
1.大陸與海洋文化比較。古往今來,黃河流域和長江流域一直是中華文明的發(fā)祥地,也是中華民族一直賴于生存之寶地。但那時的北方是蒙古高原,是難以跨越的千里戈壁,戈壁灘以北,則是茂密的西伯利亞原始森林,再往北則是北極冰原。因此北路的交通充滿了重重的阻礙。西北方,以祁連山下的河西走廊為起點,其西是極其廣袤而荒涼的茫茫沙漠,在大漠南北,更有天山、阿爾泰山、昆侖山等雪峰橫亙,可見,中國通往西方陸路交通是何等艱險。至于西南,則聳立著地球上最高、最險峻的青藏高原。這片被稱為“世界屋脊”高原,平均海拔4000米以上。就陸路來說,北、西北、西南三面都是難以通過的。最后,再看中國的東面,雖然面臨海洋,而這則是世界最大的海洋――太平洋,對于古人來說,太平洋浩瀚無際,波濤洶涌,兇險異常,同樣是難以征服的障壁。中國所處的這樣的地理環(huán)境,明顯缺乏海洋文明賴以產生和發(fā)展的條件,這對中華民族而言不能不說是一個大的環(huán)境缺憾。
正是由于這種地理環(huán)境,造成了中華文化與外部世界相對隔絕的狀態(tài),從而也造就了中華文明具有內向、穩(wěn)定型的特征。而中華民族的大陸地域廣闊,氣候適宜,物產資源富足,非常適合農業(yè)生產,這就為中華民族的農業(yè)文明的發(fā)展提供了先決條件。中華民族在這樣一個廣闊的空間里,依靠廣大的陸地和無數(shù)的河流生存和發(fā)展,形成了以農耕為主的生產方式。
再看歐洲人所聚集居住的地中海地區(qū)。在人類歷史上發(fā)展最成功的海洋民族就是歐羅巴民族,甚至“海洋文化”的概念也是德國哲人黑格爾提出來的,歐洲人的海洋文化最早發(fā)源于地中海。地中海是處于歐、亞、非大陸之間的陸間海,被稱為“上帝遺忘在人間的腳盆”。但其地陸海交錯、港灣縱橫,海面大多是波平浪靜,為地中海人航行海上從事商貿活動創(chuàng)造了得天獨厚的地理條件。由于地中海與大西洋之間隔著直布羅陀海峽,大西洋洶涌的波濤無法使它掀起大的波瀾,因此它不僅潮差不大,而且比較平靜溫和。在這種地理條件下,地中海人的航海業(yè)和海上貿易十分發(fā)達,而且形成了一種向外展拓的文化類型。于是,地中海成了人類海洋文明的搖籃。
2.封閉與開放的觀念比較。黑格爾在他的《歷史哲學》中提道:盡管中國靠海,盡管中國古代有著發(fā)達的遠航,但是中國沒有分享海洋所賦予的文明,海洋沒有影響他們的文化。偉大的哲學家眼光尖銳,嚴格點說,中國確實沒有海洋文明,不太嚴格的話,可以換種說法,中國曾經有過海洋文明,但是有意無意被淹沒了。
中國與海洋的關系歷史悠久,在歷史上與海洋也有不解之緣。15世紀之前中國航海業(yè)一直處于世界領先地位,但15世紀后,西方航海業(yè)迅速發(fā)展,而我國海洋業(yè)卻開始走向下坡。尤其是我國明朝的第一個皇帝朱元璋,在中國歷史上做了一件對中國海洋文化及海洋文明發(fā)展很不利的事,這就是海禁政策:片板不許下海。他的理由是從海上可以里通外國,所以必須禁止海內外交往。朱元璋片面地認為:海外的諸多地方和民族,都離我大中國很遠,隔山又隔海,得到了他們的土地,還不足以供給他們的給養(yǎng),得到他們的民從,也無法使法令控制他們,因此認為海外貿易是多余的。
到明成祖朱棣稱帝的時候,明王朝雖然派了鄭和下西洋,目的依然是對外宣揚天朝大國威名。鄭和下西洋的使命主要是“宣布綸音”,“耀兵異域”以示中國富強,換言之是一次政治遠航,而不是軍事征服和商品推銷。朱棣以后的明朝歷代帝王一直到清朝的皇帝順治、康熙等,前后300多年,雖然也有人主張開海禁,也曾有過幾次短暫的開禁,但從中央政府的明令而言,仍是以海禁為主。這使海洋文化和海洋文明的發(fā)展被限制在一個十分狹小的范圍內,因此無法形成規(guī)模。而真正對中國的海洋文化和海洋文明的發(fā)展以致命性打擊的則是清代的“遷?!?,清朝的3次遷海,范圍遍及山東、江蘇、浙江、福建、廣東五省沿海,離海岸線近百里的居民幾乎全部內遷,整個沿海的航海貿易、交通運輸出現(xiàn)了衰落,荒廢了沿海大片田地,使工、商、貿面臨停頓,其后果是將中國人民幾千年以來與海洋的共生關系隔斷了,嚴重破壞了我國海洋產業(yè)和海洋文明的發(fā)展。
而這時西方卻開始了偉大的地理發(fā)現(xiàn),繼哥倫布發(fā)現(xiàn)了美洲后,達.伽馬到達印度,麥哲倫完成了環(huán)球航行。在西方,對海外殖民地的占領,是探險家們實現(xiàn)的,但殖民地的是由王室掌控的,西方的航海家的愿望與國家的意志是一致的。1492年哥倫布發(fā)現(xiàn)新大陸,他得到的一切財富和商品的1/10得以免稅。正是西方統(tǒng)治者對航海的大力支持,促使西方海洋文化的加速發(fā)展。同時西方統(tǒng)治者歷史上就支持民間航海和民間海外貿易,大力支持并保護本國僑民的海外利益,從而極大地推動了海洋商業(yè)文化的發(fā)展。
3.海洋農業(yè)文化與海洋商業(yè)文化的比較。作為華夏文明的一部分,中國的海洋文化受著中國傳統(tǒng)文化的影響和制約,以至于中國的海洋文化具有明顯的農業(yè)特征。中國古代的航海者雖然把生產活動從固定的陸上田地變換到流動的海上,但往往局限于一定的海域,而且多是以家庭為單位的海上活動,這等于在海上再現(xiàn)了封閉式的小農經濟生活。
為了保護內陸農業(yè)經濟,修筑濱海長城“海塘”,發(fā)展海洋和墾殖,建立鹽田、潮田、沙田、蟶田、蚶田等,究其本質是也是將海洋資源作為農業(yè)資源的一種補充。同時,海洋捕撈和采集使得漁業(yè)成為了海洋農業(yè)的食物來源。由此可見,中國的海洋觀念向來扎根于自給自足的小農經濟之中,中國的海洋農業(yè)文化是一種封閉型的、內向的海洋文化。即使是統(tǒng)治者提倡“漁鹽之利”,著眼的也是補充農業(yè)之不足。這與西方的海洋民族的海洋文化之間的相互交流、吸收不可同日而語。
西方海洋文明則重在海洋商業(yè)文化。商業(yè)文化在西方海洋文化中地位的確定有以下幾個重要因素:首先西方海洋文化的發(fā)源地希臘為半島國家,貧瘠的土地、落后的農業(yè)、島嶼分散等原因決定了希臘的許多必需品要依賴于從別國進口。曲折的海岸線以及風平浪靜的港口成為了希臘海上運輸業(yè)發(fā)展的先天優(yōu)勢,由海洋文明發(fā)展而來的工商文明可以說是必然趨勢。島國眾多,海岸線長而曲折,這樣的地理因素決定了海上聯(lián)系是西方文化發(fā)展的基礎條件。其次,西方統(tǒng)治者歷來支持民間航海和民間海外貿易,大力支持并保護本國僑民的海外利益,從而極大地推動了海洋商業(yè)文化的發(fā)展。再次,古希臘文明的高度發(fā)達,造船業(yè)勝于同時期的所有國家,使得希臘成為了歐洲的第一代海上霸主,享受海洋所帶來的無限資源。隨后古羅馬的崛起取代了希臘的霸主地位,而到了16世紀中后期,西班牙和葡萄牙雙雄并起,分享了海洋資源。17世紀末,“海上馬車夫”荷蘭及日不落帝國英國又形成了主宰歐洲海洋的雙極。千百年來,各國爭奪海上霸權的真正原因乃是被海洋中蘊含的無限利益所驅使。從海洋霸權的爭奪來看,西方海洋文明無疑是海洋商業(yè)文化。美國著名的軍事問題專家費正清以其特有的宏大視野,從地理活動和海上活動的不同,解釋中西方數(shù)千年發(fā)展歷程的不同,認為海上經商對西方現(xiàn)代民族國家的形成和發(fā)展有著巨大影響,馬漢的《海權對歷史的影響》更是專門研究了西方幾個世紀以來“海權對歐洲和美洲歷史的影響”,并成為海權論的經典論述。西方的海洋商業(yè)文化正是這樣一種開放型的、擴張的商業(yè)文化。
4.和平交往文化與戰(zhàn)神文化的比較。中西方的海洋文化有一個非常重要的區(qū)別就在于中國海洋文化的和平性和西方海洋文化的侵略掠奪性。
中國地域的廣闊,資源的豐富,加之地理環(huán)境的封閉,使中國在相當長的歷史時期內與世界其他高度發(fā)達的文明之間明顯地相互隔絕,彼此獨立著。中國的航海者舉目能望見的,都是一些文明程度遠不如中國的地區(qū)。中國的航海者們從事航?;顒拥慕Y果只是把自己的高度發(fā)達的文明單向地傳輸給文明程度較低的民族,如日本、朝鮮等,這是一種文明交流的不對等。古代中國海洋文化主要是一種和平交往、自由貿易、平等待人的文化,盡管一樣崇商,但中國商人總是和外國人平等自由的交換。
鄭和下西洋反映的正是一種典型的中國海洋文明基調。明初鄭和的下西洋,以其船隊的規(guī)模和航海水平,是當時世界各國難以相匹的。但就這幾次遠航的目的而言,并不是經濟動因,而是明朝皇帝(成祖朱棣)借以“宣威海外”和“宣而綸音”而已。就是說它的主要目的不是經貿活動,也不是征討和海上掠奪,而主要是招示皇帝的旨意,向太平洋諸國炫耀中國的富強和威武,并以恩威并舉的方法使這些國家臣服于,同時在朝貢的名義下與中國進行經貿往來。
在遠航和自由貿易的過程中,中國人歷來以平等精神對待海外一切民族,如與當?shù)孛褡逋ɑ?,與當?shù)厝嗣窈推焦蔡帲胀鈦砻褡宓南冗M文化,而且面對西方殖民主義對東南亞國家的侵略時,甚至與當?shù)厝嗣褚黄疬M行反對殖民主義的斗爭。反對殖民、種族歧視和壟斷貿易,主張和平往來,自由貿易和平等待人,便是中國海洋貿易的主要特征。
但西歐的農業(yè)條件必竟有限,人與土地的矛盾日益顯現(xiàn)。從8世紀起,北歐維京人迫于此壓力,以一種吃水淺、速度快、靈活性強的船,在海上從事貿易、掠奪與殖民為一體的海盜活動,成為中世紀歐洲的海上霸王。另外西歐過剩的人口進入手工業(yè)和商業(yè),新興的商業(yè)中心和自制的城市開始出現(xiàn),商品經濟開始重新興起。商人和自制城市成為封建領主、天主教會鼎力的政治勢力,為了滿足經濟與宗教擴張的需求,從公元1000年-1250年,由歐洲各國封建主、意大利商人和天主教會發(fā)動了歷時200年的,從穆斯林手中重新奪回了地中海的控制權,開辟了從地中海到英吉利海峽經常性的大西洋貿易航道,還將勢力延伸到波羅地海的地中海東部,歐洲人開始走向海洋。從那時起500年里,葡萄牙、西班牙、荷蘭、英國、美國相繼崛起于海上,成為海洋和世界的霸主。
西方的海洋文化一直是一種“海上騎馬民族”的集貿易、掠奪和殖民為一體的侵略性的戰(zhàn)神文化。翻開歷史,令人發(fā)指的暴行數(shù)不勝數(shù),自克里特、腓尼基、古希臘、古羅馬、維京人、十字軍直到“葡、西、荷、英”,都是一脈相承。這跟歐洲的資源相對貧乏、西方的宗教的排他擴張性及歐洲文化里的精神和淡漠的善惡觀念都是密不可分的。著名的西方哲學家黑格爾就曾明確的指出這一點,他直言“大海邀請人類從事征服,從事掠奪”。威廉?豪伊特在《殖民和基督教歐洲人對待所有的殖民地人民的通俗歷史》一書中指出:“所謂基督教人種在世界各地對他們所能奴役的一切民族所采取的野蠻的和殘酷的暴行,是世界歷史上任何時期、任何野蠻愚昧和殘暴的人種都無法比擬的?!庇纱丝梢姡瑲W洲的海洋文化旨在犧牲其他民族而發(fā)展自身,這反映出歐洲海洋文化中以掠奪為殘酷本質的戰(zhàn)神精神。
二、結語
當今,人們更加重視大視野的、與人類前途命運攸關的問題的研究,如宇宙起源、生命本質;海洋、空間和地球內部等。經濟和政治的全球化使海洋在新世紀的地位凸顯了出來,成為比陸地更為重要的戰(zhàn)略思考對象。在全球化的時代背景下,與海洋有關的資源和地理要素越來越引起人們的關注,相關的國際問題也顯得復雜化了。我們必須按照全球化時代的要求重新審視自己的海洋觀。筆者意在通過中西海洋文化差異之比較,引發(fā)我們去思考,重新認識海洋的文化的研究之重要性,加強海洋的開發(fā)與利用,促進我國海洋事業(yè)的可持續(xù)發(fā)展。
參考文獻:
[1] 李明春.海洋文化的研究與解析[A].首屆建設弘揚海洋文化研討會論文集[C].2007:116-121.
[2] 何瑩.中西海洋文化的比較研究[A].首屆建設弘揚海洋文化研討會論文集[C].2007:161-168.
[3] 吳建華.談中外海洋文化的共性,個性與局限性[J].浙江海洋學院學報(人文科學版),2003:14-17.
篇3
那么什么是海洋文化? 海洋文化就是和海洋有關的,而且源于海洋而生成的文化。也即人類對海本身的認識、利用海洋而創(chuàng)造的精神的、行為的、社會的和物質的文明生活內涵。海洋文化與航海有關,包括航海工具以及航海實踐, 人們的生活習俗和思維方式也跟海洋、航海有關。下面我們就從詞匯、語句和文學作品三個方面來分析英語中的這些文化因素。
1 英語詞匯方面
1.1 海洋生物
英國擁有大量豐富的海洋生物種類。不同于許多內陸國家在這方面的詞匯表達較為匱乏。以魚為例,在分類上就極其多樣化,比如omnivorous fish—雜食性魚類,herbivorous fish—草食性魚類,resident fish—常棲魚類,cold water fish—冷水性魚類,fresh water fish—淡水魚類等等不一而足。我們還可以從豐富多樣化的魚名中看出其海洋性的地理環(huán)境對英語詞匯的影響。比如:silver fish—銀魚;pipe fish—海龍;pike—梭魚,狗魚; cutlass fish—帶魚; fingerling一指長的小魚魚秧,魚種;, oarfish—皇帶魚;bass—鱸魚;blue fish—竹策魚;bone fish—北梭魚等等。
1.2 航海船舶
英國曾經憑借著先進的航海技術,建立了 “日不落帝國”,也是英語成為世界性語言的一個重要因素。在許多國家航海造船技術極為落后,在這方面的詞匯表達匱乏之時,英語中已經出現(xiàn)了大量而豐富的跟航海相關的語言。比如passenger liner—客輪;oil tanker—油輪;vehicle ship—滾轉船; barge—駁船,游艇,游覽汽車; catamaran—雙體船,筏;yawl—快艇,小帆船; hulk—笨重的大船;廢船船體;, bark—三梔船,輕舟; hovercraft—氣墊船等等。關于航海技術類的用語同樣有豐富的表達。比如:sea trial—航行試驗; mooring test—系泊試驗;penetrate inspection滲透探傷;launching—出塢下水等等。航海相關英語詞匯的發(fā)達是隨著其航海業(yè)的發(fā)展而來的。
1.3 海灣港口
在漢語中我們把海洋伸進陸地的那一部分統(tǒng)稱海灣。在其他的很多內陸地區(qū)的語言中也很少有更細化的表達,因為他們生活中很少甚至無法接觸到海洋。而在英國人的詞匯里面跟海灣相關的表達非常豐富。例如:bay—半圓形的灣,大湖灣, bight—淺偏的灣, cove—小形灣,入口兩岸多是石崗,gulf—深長的灣如“波斯灣”, creek fiord或fjord—窄長形灣,兩面懸崖。這些詞都有著不同的含義,而中文我們幾乎都可以翻譯成海灣; harbor, port ,wharf, pier, dock等詞在漢語中幾乎都可以譯成港口、碼頭,但實際上每個詞所表達的事物和功能是完全不同的。在這些詞匯中,專供裝卸貨、船只停泊的在英文中是wharf;行人漫步行走、岸上活動使用的是pier;設有船塢供船只??康氖莇ock。面對如此繁多的詞匯表達,如果我們不能夠準確掌握,會給我們的生活和工作中的溝通帶來諸多障礙。
2 英語語句中所體現(xiàn)的海洋文化意義——以諺語、習語為例
習語是語言的精華。習語一詞的含義廣泛,一般指那些常用在一起,具有特定形式的詞組,其蘊含的意義往往不能從詞組中單個詞的意思推測而得。諺語是某個特定文化區(qū)域人們生活的經驗和感受的提煉,具有鮮明的文化色彩。生活中的習語和諺語涉及到各個方面,是人們日常生活中最為常用的語言之一,因此習語和諺語傳遞出了一個地區(qū)的生活背景,文化習俗等信息。語言是文化的載體,而具有強大的生命力的習語、諺語更具有濃厚鮮明的文化色彩。
作為一個島國,英國人要與大海相處,具有征服大自然的精神,加之發(fā)達的航海技術,生活中許多習語諺語都與航海有關。
all at sea 不知所措
to burn ones boats破釜沉舟
to sail before the wind順風航行
to spend money like water 揮金如土
Hoist your sail when the wind is fair. 風好須。
In calm sea, every man is a pilot. 風平浪靜的大海上人人都是領航員。
A small leak will sink a great ship.小裂縫毀掉大輪船。(相當于漢語中的“千里之堤毀于蟻穴”)
It is a silly fish that is caught twice with the same bait. 被同一個誘餌捕到兩次的魚是愚蠢的。(相當于漢語中“被同一塊石頭絆倒兩次的人”)
在上述表達中,只從字面意思很難準確把握英語的實際內涵,甚至會讓我們感覺到一頭霧水,不知所云,這就需要我們考慮到航海對英國人生活和文化的影響。
3 與海有關的英國文學作品
篇4
論文摘要:作為一場空前的文化盛宴,世博會中文化的展現(xiàn)與演繹、交流與融合是其精華所在。海洋文化是在世博會背后支撐著的文化體系中非常重要的一支,是世博會文化框架的隱性支撐。世博會的許多文化現(xiàn)象都能用海洋文化的特征進行全面深入的詮釋和解讀。我們必須去關注這一問題,并發(fā)現(xiàn)和利用好海洋文化特征、海洋文化發(fā)展規(guī)律對世博會文化走向的顯性與隱性影響,將上海世博會完美地展現(xiàn)給全世界。
上海世博會將于2010年5月1日至1O月31日舉辦,這將是一次規(guī)模空前的文化盛宴,正如胡勁軍先生所說,“世博會傳播的核心內容是文化”,“世博會的形式是展會,表現(xiàn)手段是科技,其背后支撐的則是文化”。因此研究世博會背后的文化支撐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眾所周知,文化是人類社會精神財富的象征,具有復雜的成分和脈絡,而世博會又是一個多元文化相互交融、異質文化互補共生的平臺,因此回答“世博會背后支撐著怎樣的文化”、“怎樣的文化才能支撐起世博會”這樣的問題其現(xiàn)實意義重大。
一、 海洋文化及其特征
一經問世就好評如潮的上海世博會吉祥物“海寶”讓人不由地與海洋以及海洋文化聯(lián)系起來。海洋文化,顧名思義,是與海洋有關的文化。海洋文化發(fā)源于瀕海地區(qū)人民在長期的生產和生活中與海交往、受海影響所形成的風俗習慣、價值觀念等物質與非物質的文化符號。因此,所謂海洋文化,就是人類對海洋本身的認識、利用和因有海洋而創(chuàng)造出的精神的、行為的、社會的和物質的文明生活內涵。海洋文化的本質,就是人類與海洋的互動關系及其產物。
海洋文化的特征十分復雜,目前為止人文社會科學界對于海洋文化的特征眾說紛紜。但一般化的海洋文化特征主要有以下共同點:從海洋文化在社會經濟生活中的體現(xiàn)來看,海洋文化主要體現(xiàn)了“重商性”、“開放性”、“外向性”;從對異域文化的吸納的視角加以把握,體現(xiàn)在“多元性”、“兼容性”;從人類海洋文明史的視角出發(fā),則主要是“開放性”、“多元性”、“原創(chuàng)性和進取精神”。因此,筆者認為海洋文化的特征主要可以概括為“多元異質性”、“開放包容性”、“開拓進取性”。
二、世博會中滲透著的海洋文化特征
從本質上看,世博會是一次對世界各國不同類型文化的集中展示,并著重向全世界展示東道國以及主辦城市的文化。世博會倡導在展示、表現(xiàn)異質文化的基礎上追求其和諧共生。即是追求和諧共生,則必須具備共生的價值基礎,找到不同文化的共同基準點與落腳點,否則這一共生也會趨于空談而流子形式。由于海洋是當今世界的共同主題,海洋文化就成了一個很好的文化共生基點世界上大部分國家瀕海,都有屬于自己的海洋文化,而內陸國家人民對于海洋文化也十分渴望、向往并有一定了解。也就是說海洋文化可以成為—個共同的文化背景,因此世博會背后的文化支撐中必定滲透著海洋文化特征。
1. 海洋文化“多元異質性”與世博會中跨文化交流與傳播
顯然,世博會是一個文化大集錦,是世界不同文化精華的集中薈萃。在世界的歷史發(fā)展過程中,跨文化交流與傳播是世界文化進步的主要動力,這深刻地體現(xiàn)了海洋文化的異質性,就海洋文化的運作機制而言,它的對外輻射性與交流性顯著,亦即異域異質文化之間的跨海聯(lián)動性和互動性。這種異質性,也是進行跨文化交流與傳播的內在出發(fā)點。
跨文化交流是跨文化傳播的前提,也是異型文化相互交融的紐帶。而跨文化傳播則是世博會的核心效應之一。
世博會通過以各式各樣的展館為載體進行的文化展示,以及舉辦文娛表演、民俗歌舞演出、觀眾互動體驗等活動潛移默化地達到異質文化的傳播效果。世博會在跨文化傳播中起到的作用會為世界文化的發(fā)展進步作出極大的貢獻。它為來自世界各地的人民提供了一個非常寶貴的在同一個地點直接親身體驗全世界幾乎所有類型文化的機會,在這樣的體驗中最直接地反饋出世界人民對于各種異質文化的評價與追求。對于上海來說,如果能夠把握這樣的契機將博大精深的中華文化、獨具特色的上海文化通過世博會的窗口推向世界、聞名世界,那么我們的文化在世界上將迅速被提升到更高的檔次。而這種跨文化交流與傳播也深深地打上了海洋文化的烙印。
2.海洋文化“開放包容性”與世博會中城市多元文化的融合
海洋文化的包容性體現(xiàn)在世博會所引領的城市多元文化的融合上。上海世博會將以“和諧城市”的理念來回應對“城市,讓生活更美好”的訴求。多元文化的融合是城市“和諧”的重要基礎。所謂“海納百川”,多元文化的融合趨勢也很好地詮釋了當今世界文化發(fā)展的大勢所趨。如同波濤洶涌的大海中不同海浪的碰擊是必然的一樣,多元文化在一定條件下的撞擊與融合也是必然的,文化同樣有著大海一般的胸襟。文化多元化是文化發(fā)展的傾向,在多元化背景下文化的融合則顯得更加難能可貴。
“城市多元文化的融合”是上海世博會的副主題之一,體現(xiàn)了當今世界城市文化發(fā)展的多元化趨勢:城市是一個巨大的文化熔爐。即是“爐”,必然能夠接納各種來源的文化;即能“熔”,也必然可以為這些天南地北的文化提供一個相互交融、和諧共生的平臺。城市多元文化的融合,是城市文化的多元接受和多元交融,是強勢文化和弱勢文化、異域文化和本土文化、移民文化和主流文化的交織點,是制度層面、精神層面、物質層面文化的共同交匯,能夠很好地創(chuàng)新文化形式、開拓文化內容、豐富文化手段、更新文化觀念、提高文化品位、擴大文化影響。
世博會給一座城市文化帶來的的多元化發(fā)展,會給城市帶來無限的想象力和思想的碰撞。矛盾是事物發(fā)展前進的動力,只有多元化了的文化以及其相互的碰撞才可能創(chuàng)造出異質的矛盾。上海世博會將會吸引200個國家和國際組織、70007i人次的觀眾,為五大洲的人民提供了一個展示文化、體驗文化、吸納文化的平臺。各種膚色、各種時代、各種地域的文化都將在這個舞臺上共同舞蹈。在城市多元文化融合背景下追求世界文化的和諧共生,是世博會的又一顯著的文化效益。海洋文化的包容性、共生性特征也在上海世博會所引領的城市多元文化的融合過程中體現(xiàn)得淋漓盡致。
3.海洋文化“開拓進取性”與世博會的城市文化創(chuàng)新意識
世博會體現(xiàn)的文化精神內涵中,一個重要方面就是銳意開拓、不斷進取的城市文化品格。而作為海洋文化的鮮明特征,開拓進取的精神烙印早已刻在上海文化的脈絡之中。哥倫布航海遠征發(fā)現(xiàn)了新大陸,城市居民也在這樣的精神激勵中不斷延伸著自身發(fā)展空間。世博會體現(xiàn)的城市文化創(chuàng)新意識,在世博會的各項活動中都得到了充分的體現(xiàn)。
世博會各國的場館設計無不透露著創(chuàng)新意識:中國館建筑外觀以“東方之冠”的構思主題,表達中國文化的精神與氣質;英國館建筑外墻表面分布著6萬只有機玻璃材質的“觸須”,以表達“讓自然走進城市”的主題;韓國館的外觀將是以韓文字母的藝術化表現(xiàn)整體性概念的方式來體現(xiàn)韓國特色的建筑對本國文化的創(chuàng)意性表達已經成了所以參展國場館設計的根本理念之一,深刻體現(xiàn)了全球范圍內文化的時代特征。另外,在世博會即將上演的各種文藝演出也無不體現(xiàn)著創(chuàng)新意識。全人類文化發(fā)展的創(chuàng)新方式已經在無形之中同海洋文化的開拓進取性一脈相承。是這種進取精神影響了人們的價值取向,將人類向新的領域不斷引進。城市文化創(chuàng)新發(fā)展的產業(yè)體現(xiàn)——文化創(chuàng)意產業(yè)在上海發(fā)展得如火如荼,證明了上海城市精神的創(chuàng)新品性,也將在世博會的各項活動中得到全面的反映?!皠?chuàng)新”也成為了上海世博會的主旋律之一。
參考文獻
[1]胡勁軍.人類的溝通盛會文化的傳播平臺IJ].新聞記者2007,(11).
篇5
關鍵詞:海洋文化產業(yè)資源;效用價值;層次分析
1 引言
海洋文化產業(yè)資源的開發(fā)與利用決定了海洋文化產業(yè)的發(fā)展,而海洋文化產業(yè)已成為沿海城市的支柱產業(yè)和重要的經濟領域。因此,對海洋文化產業(yè)資源進行科學的開發(fā)與有效的利用,將有利于加快區(qū)域經濟的快速發(fā)展。本項研究是以煙臺市為研究區(qū)域,通過采用層次分析法與問卷調查法,試圖對煙臺的海洋文化產業(yè)資源進行因地制宜的客觀評價,以期為管理者提供對海洋文化產業(yè)開發(fā)建設的有效參考。
2 煙臺海洋文化產業(yè)資源概況
煙臺市地處中緯度,位于山東半島中部,瀕臨黃海與渤海之間,海洋資源豐富,對應海域面積2.6萬平方公里,海岸線長909.1公里,占全省的27.2%,其中規(guī)劃港口岸線98公里。這里有72個面積500平方米以上的基巖海島,總面積68.6平方公里,占全省的40.7%。氣候屬暖溫帶季風型大陸性氣候,四季變化和季風進退都比較明顯。對煙臺海洋文化產業(yè)資源的數(shù)量進行考察統(tǒng)計如表1所示
3 海洋文化產業(yè)資源的評價內容
“文化產業(yè)資源的評價,是以發(fā)展文化產業(yè)為目標,對文化產業(yè)資源的可開發(fā)利用價值的估量,也就是對文化產業(yè)資源蘊涵的文化價值、美學價值、經濟價值、社會價值等等的考量估價。”[1]這也正是反映了對海洋文化產業(yè)資源進行評價所需的內容。即海洋文化產業(yè)資源的資源價值、海洋文化產業(yè)資源的條件評價、海洋文化產業(yè)資源的效用價值評價。
3.1海洋文化產業(yè)資源的資源價值評價
海洋文化產業(yè)資源的價值指的是某種海洋文化產業(yè)資源所具有的價值。海洋文化產業(yè)資源,其基本價值是由文化特征和內涵體現(xiàn)的,并沒有準確的量化指標。海洋文化產業(yè)的資源價值主要是由觀賞價值、科學價值和文化價值構成的。
3.2海洋文化產業(yè)資源的條件評價
海洋文化產業(yè)的資源條件評價包括資源的市場條件評價和開發(fā)建設條件評價[2]。海洋文化產業(yè)資源的市場評價是對以海洋文化產業(yè)資源為生產要素的市場進行前景評價。主要針對的是對市場的規(guī)模、市場的層次、市場的潛力、以及消費的對象而做出的評價。
3.3海洋文化產業(yè)資源的效用價值評價
海洋文化產業(yè)資源的效用價值,是衡量一個海洋文化產業(yè)資源的開發(fā)是否成功的一項重要指標。根據(jù)海洋文化產品所具有文化的屬性,可以判定其既是經濟商品也是社會產品。因此,海洋文化產業(yè)資源開發(fā)存在經濟效益和社會效益兩方面的效用。在評估中必須要綜合平衡兩種效益,既要評估可以產出的最大經濟利益,同時也要遵循社會效益第一的評價標準[3]。
4 海洋文化產業(yè)資源評價原則
為保證評價結果的準確性,和具有較高的參考價值,制定如下基本原則。
客觀性。對于海洋文化產業(yè)資源的文化特色、美學特性指標等無法直接量化或難以量化的復雜指標,采取對其進行定型分析與定量分析相結合的方式并加以德爾菲法分析,降低主觀因素的影響,尋求一個具有客觀性、科學性的真實評價結果。
全面性。公眾對海洋文化產業(yè)資源的感知將會受到多方面因素的影響,需要從多個角度進行思考,盡最大可能的涵蓋對影響海洋文化產業(yè)資源評價的因素,建立具有全面性和綜合性的評價指標體系。
可操作性。對海洋文化產業(yè)資源的評價,要能夠反映特定時期海洋文化產業(yè)資源的實際狀況,并實事掌握產業(yè)資源的動態(tài)變化趨勢,做到及時的反饋和動態(tài)化地評價,因此需要建立的評價體系必須具有可操作性。
5 海洋文化產業(yè)資源評價指標體系構建
對海洋文化產業(yè)資源評價的基本思路是,首先,是以海洋文化產業(yè)文化資源文化和產業(yè)的雙重屬性為中心;然后,從產業(yè)屬性和海洋文化內涵兩個角度對資源進行考核和評價;最后,提出對海洋文化產業(yè)資源進行合理有效的開發(fā)的理論依據(jù)和指導。
在進行煙臺市海洋文化產業(yè)指標體系建設中,根據(jù)國家旅游局提出的《旅游資源分類、調查與評價體系》,并參考王穎[3]在其《山東海洋文化產業(yè)研究》的博士論文中所建立的海洋文化產業(yè)資源評價體系的基礎上,構建了煙臺市海洋文化產業(yè)資源評價的一般性指標體系模型(表2)。
該評估體系建立了資源價值指標、資源條件指標、效益價值指標3個一類指標。在充分考慮各類影響因素的基礎上設立了7個二級指標和21個三級指標。
6 評價及分析
本研究采用的是專家調查法對判斷矩陣進行確定,如表3所示。
對判斷矩陣進行歸一化處理,得出其特征向量,說明對于煙臺市海洋文化產業(yè)指標來說,第一層的權重資源價值為0.2970,資源條件為0.5396,效用價值為0.1634。第二步,運用公式,計算可得,判斷矩陣的最大特征根為,,,,這表明一級指標構成的判斷矩陣通過了一致性檢驗,一級指標的權重是可信的。運用同樣的方法可計算出二級指標及三級指標的權重及位次如表4所示。
通過對評價結果進行分析可以看出,資源條件的權重是三個一級指標中最高的,這說明煙臺海洋文化產業(yè)擁有較好的資源條件,但這也反映另一個問題,煙臺在海洋文化產業(yè)資源并沒有發(fā)揮出較好的效用價值。因此,煙臺在海洋文化產業(yè)資源開發(fā)與建設方面只是走出了成功的第一步。
從評價體系中的二級指標中觀賞價值、市場條件、經濟效益的權重分別在各自的體系中是最高的,這說明煙臺由于自然的地理位置造就了其獨特的海洋文化資源,而且由于煙臺的經濟發(fā)展迅速也極大地拓展了海洋文化產業(yè)的市場發(fā)展空間,同樣海洋文化產業(yè)的發(fā)展也給煙臺帶來了豐厚的經濟效益。
從評價體系的三級指標的權重結果來看,市場潛力以0.1997權重居于主導地位。市場潛力關系到一個地區(qū)經濟發(fā)展前景,煙臺擁有強大的市場潛力一定能夠為其海洋文化產業(yè)提供廣闊的發(fā)展空間。歷史久遠性的權重值為0.125 8僅次于市場潛力。資源的獨特程度的權重值為0.087 5位于權重值的第三位。煙臺的海洋文化資源具有得天獨厚的觀賞價值,她的獨特魅力可以使人心情愉悅,心態(tài)輕松,實屬旅游勝地。另外,煙臺具有良好的經濟基礎,擁有許多大型企業(yè)以及海內外的外商投資企業(yè),這極大的豐富了消費群體,也提高了消費群體的消費能力。
通過對評價結果,不僅能看出優(yōu)勢,也能看出發(fā)展中存在的不足。在權重排名中比較之后的有,市場規(guī)模權重為0.0077位列最后,開發(fā)技術與人才配套情況權重為0.0102位列20,產業(yè)帶動能力權重為0.0145位列19,文化資源的保護權權重為0.0168位列17。
從這些數(shù)據(jù)及排名我們可以看出,煙臺市在海洋文化產業(yè)資源開發(fā)與中存在著三方面下問題。第一,經濟主體弱小,缺少大型的海洋文化企業(yè),例如,年產值上億元的海洋文化企業(yè)。第二,人才短缺,創(chuàng)新性及經營管理性高層次人才缺乏。第三,文化資源的保護的已經敲響了警鐘。對傳統(tǒng)海洋文化的繼承、保護和開發(fā)力度不夠,導致海洋環(huán)境污染日益加劇。
為解決以上問題,建議城市發(fā)展建設決策者應從以下幾方面著手應對。
第一,加強創(chuàng)新建設。不斷引導海洋文化企業(yè)提高自身的創(chuàng)新和研發(fā)能力,積極推動海洋文化產業(yè)中的文藝和科研成果的轉化。第二,樹立自己的品牌。著力培育地域自身特色的海洋文化產業(yè)品牌,積極對現(xiàn)有的海洋文化品牌進行保護。第三,加強人才隊伍建設。制定和完善一系列人才引進的優(yōu)惠政策,引進高層次人才,充實煙臺市海洋文化產業(yè)人才隊伍。充分利用駐煙高等教育院校及科研機構的人才培養(yǎng)和教育的優(yōu)勢,有計劃有目標地培養(yǎng)海洋文化產業(yè)的發(fā)展所需要的高素質人才。第四,加強海洋文化產業(yè)資源的保護,遵守保護與開放相結合的開發(fā)理念,對海洋文化產業(yè)進行有序合理開發(fā)。加強對民眾的宣傳與教育,激發(fā)對海洋文化產業(yè)的保護意識。
參考文獻
[1]江奔東.文化產業(yè)經濟學.泰山出版社.2008.
[2] 高艷艷、林憲生.海洋開發(fā)與管理,2013年 第10期.
[3] 王穎.山東海洋文化產業(yè)研究.山東大學學位論文.2010年 .
[4]曲金良.海洋文化與社會[M].青島:中國海洋大學.出版社,2003:22.
[5]呂偉達.膠東半島食俗與膠東菜,民俗研究,1997年第3期.
[6]葉濤.海神、海神信仰與祭祀儀式――山東沿海漁民的海神信仰與祭祀儀式調查,民俗研究2002年第3期.
[7]閻化川.媽祖信仰在山東的分布、傳播及影響研究,世界宗教研究,2005年第3期.
[8]王欽法、于魯年、滕惠卿、于霞.乳山大秧歌.民俗研究1998年第4期.
[9]鄭貴斌.山東半島藍色經濟區(qū)戰(zhàn)略定位與建設思路初探,理論學刊.2009年第8期.
篇6
【關鍵詞】海洋文化;海洋意識;文化
0 引言
海洋文化包羅萬象,人類緣于海洋,因由海洋而生成和創(chuàng)造的文化都屬于海洋文化;人類在開發(fā)利用海洋的社會實踐過程中形成的精神成果和物質成果,如人們的認識、觀念、思想、意識、心態(tài),以及由此而生成的生活方式,包括經濟結構、法規(guī)制度、衣食住行習俗和語言文學藝術等形態(tài),都屬于海洋文化的范疇。海洋文化的內涵有廣義和狹義之分:狹義上僅包括涉及海洋的宗教、信仰、神話、喜劇、文學、藝術等;廣義上除包含狹義的內容外,還包括海洋經濟和海洋社會。海洋文化作為文化的一個子系統(tǒng),它又包括三個相對獨立而又緊密相連的微系統(tǒng):海洋物質文化、海洋制度文化和海洋觀念文化。
1 海洋與文化
1.1 海洋文化與文化的概念
文化作為一個非常廣泛的概念,其定義種類繁多。截至到目前為止,國內外對文化的定義仍未達成一致。通常而言,文化是指一個國家或民族的歷史、傳統(tǒng)習俗、文學藝術、價值觀念等,是推動社會發(fā)展的重要推動力,是人類學、社會學等學科中最重要的范疇,是人類物質財富和精神財富的總和。我國對文化的研究似乎一開始就與文明存續(xù)、文明圖存等重大問題聯(lián)系在一起[1]。
隨著文化研究的深入,出現(xiàn)了諸如齊魯文化研究、吳越文化研究、嶺南文化研究等地域文化研究,隨著沿海地區(qū)的文化研究,海洋文化也逐步進入人們的視野,成為獨立的研究對象。我國在20世紀90年代初期對海洋文化才開始較為系統(tǒng)的研究,比如曲金良教授認為,海洋文化就是人類認識、研究、開發(fā)和利用海洋,它是構成人類文化的重要部分之一。人類需要重視人與海洋的關系,應科學合理的開發(fā)利用海洋資源。海洋文化作為海洋資源的一部分,我國海洋文化的研究應當發(fā)掘和弘揚我國海洋文化的精髓,促進民族海洋意識的提高,進而為我國有關海洋政策的研究和完善提供一定理論支持。
1.2 海洋文化的特征
作為特定的研究對象,文化包含了相互包容而又獨立的三個方面,即物質、制度和觀念。海洋文化也是如此:海洋物質文化、海洋制度文化和海洋觀文化。海洋物質文化,可以直接感知的表層次文化,比如船帆、槳櫓、鹽田以及漁具等。其中海洋物質文化和海洋觀念文化的發(fā)展水平決定了海洋制度文化,但海洋物質文化和海洋觀念文化的組成部分不包括海洋制度文化,海洋制度文化也不是被動反應海洋物質文化和海洋觀念文化,而是能動地反作用于海洋制度文化和海洋觀念文化,產生強大的影響力。常年致力于海洋歷史文化研究的楊國樞教授認為:中國走向海洋,需要對我國海洋歷史文化有充分的了解和認識,需要有中國海洋歷史文化傳統(tǒng)的自覺,才能正確把握其今后的發(fā)展趨向,進而取得適應新的歷史挑戰(zhàn)的自主地位[1]。沒有海洋歷史文化傳統(tǒng)的自覺,便沒有當代海洋發(fā)展的行動自覺[3]。由于不同地區(qū)或國家所制定的相關制度有所差別,所以關于我國海洋制度文化需要單獨地進行分析和研究。
當前我們在對海洋文化研究的意義和定位的同時,必須重視制度層面的海洋文化研究。例如西方地區(qū)或國家因其悠久的海洋文化傳統(tǒng)、積極的海洋擴展政策,率先開啟現(xiàn)代化歷程。盡管我國海洋文化發(fā)展緩慢,但是并非航海實力遜于西方,而是由于政策和價值取向不同,比如封建時期的閉關鎖國,施行海禁政策和“重癥輕技、重道輕器”等落后思想觀念和政策措施。歷史研究表明,只有主動地進行制度上的變革,實施采用合理的海洋政策,順勢而為,才能成為海洋強國。簡單的說,不同的海洋制度文化導致不同的海洋文化差異。
2 海洋文化研究的新視角
單一的研究海洋文化的觀點和方法不適合復雜的海洋文化。筆者認為只有結合文化人類學、歷史學的角度和文化哲學這三方面研究海洋文化是可取且科學的。海洋文化并非“海洋”與“文化”兩詞的簡單疊加或組成。海洋文化從屬于文化,而又非我們傳統(tǒng)意識中文化。因此從海洋這一方面來解釋文化,為我們探索海上活動和海洋文化對我國的哲學思想或文化藝術起源的影響提供一個新的研究視角。美國著名的中國問題專家費正清,從海上活動和地理環(huán)境的不同詮釋了中西方數(shù)千年來發(fā)展歷程的不同,認為海上經商對西方現(xiàn)代民族國家的形成和發(fā)展有著巨大的影響[1]。
從文化傳統(tǒng)與海洋活動的互動關系出發(fā),解釋一個民族或國家海洋活動的方式、特征和海上活動的興衰,即是文化解釋海洋。我們轉化角度,若依據(jù)海洋所特有的性質來解釋文化,那就是海洋解釋文化。海洋給予人類的不僅僅是無償?shù)奈镔|資源,更多的是內在的哲學、哲理,比如海洋接納所有河流水源,其象征胸懷之大,才可容下更多,簡單的說就是海納百川有容乃大。這可以說是從海洋解釋文化的經典名句。近幾年有不少學者從海洋解釋文化的角度探究其方向,開拓了新視野。
3 總結
21世紀為海洋世紀,隨著社會經濟發(fā)展,陸地可供開發(fā)資源的減少,世界各海洋大國之間在海洋經濟、科技、資源、海權等方面的競爭日益激烈。各國對海洋文化的理解和發(fā)展決定著這場競爭的格局與態(tài)勢??梢姾Q笙冗M意識文化關系著中國海洋安全,海洋經濟,海洋強國建設與發(fā)展目標的實現(xiàn),也關系著中華民族偉大復興和社會主義富強的重要目標實現(xiàn)。中國海洋文化的建設和發(fā)展需要全社會更新觀念,提高對海洋文化發(fā)展重要性的認識,營造關心、支持、投入海洋文化發(fā)展的氛圍中,迎接中國海洋經濟、海洋科技和海洋文化的21世紀。
【參考文獻】
[1]吳繼陸.論海洋文化研究的內容,定位及視角[J].寧夏社會科學,2008(4):126-130.
[2]束春德,等.青島海洋文化產業(yè)發(fā)展戰(zhàn)略研究[J].海洋開發(fā)與管理, 2011,28(9):138-141.
[3]彭其.海洋文化視野下的中華民族精神培育[J].新東方,2010(4):67-71.
篇7
關鍵詞: 山東半島 海洋文化 藍色經濟區(qū)
1.引言
海洋是生命的搖籃,也是人類生存和可持續(xù)發(fā)展的重要空間。從古至今,人類探索海洋的腳步從未停止。自進入21世紀以來,海洋所蘊含的物質資源和政治經濟價值愈發(fā)受到人們的重視,世界各國都把發(fā)展海洋經濟、維護海洋權益列為本國的重大發(fā)展戰(zhàn)略,黨的十報告更是明確提出了建設海洋強國的戰(zhàn)略目標。海洋強國的建設離不開海洋科技和海洋經濟的發(fā)展,更離不開海洋文化產業(yè)的有力支撐。用海洋文化產業(yè)帶動區(qū)域經濟發(fā)展,提升沿海城市的文化形象和魅力,已成為社會的普遍共識。山東半島是中國最大的半島,有豐富的海洋歷史文化資源,蘊含的社會文化價值是推動區(qū)域海洋經濟發(fā)展和文化建設的重要基礎,對其進行梳理和研究,既有利于了解山東半島海洋文化研究的進展狀況,又可以增強全民海洋意識,促進海洋文化融入半島地區(qū)經濟發(fā)展,推動社會文明進步與和諧發(fā)展。
鑒于此,筆者以中國期刊全文數(shù)據(jù)庫(CNKI)為基礎,對近十五年來山東半島海洋文化研究的相關論文進行梳理,以期對半島海洋文化研究的發(fā)展狀況進行概括性呈現(xiàn),指出其存在的不足并展望未來的研究方向。
2.近十五年山東半島海洋文化研究現(xiàn)狀
曲金良認為,海洋文化就是人類認識、把握開發(fā)利用海洋,調整人與海洋的關系,在開發(fā)利用海洋的社會實踐過程中形成的精神成果和物質成果的總和,具體表現(xiàn)為人類對海洋的認識、觀念、思想、意識、心態(tài),以及由此而生成的生活方式包括經濟結構、法規(guī)制度、衣食住行習俗和語言文學藝術等形態(tài)。
筆者在中國知網(CNKI)以“山東海洋文化”和“山東藍色文化”作為檢索關鍵詞,對近十五年來(2001-2015)發(fā)表的山東半島藍色經濟區(qū)海洋文化研究相關論文進行整理分類,刪除重復文獻、新聞報道、會議簡訊等無關信息,共得到相關論文223篇,碩博論文87篇,會議論文22篇。這些論文內容廣泛,角度新穎,但也存在局限和不足,現(xiàn)總結如下:
2.1海洋文化研究發(fā)展迅速,研究成果逐年增多。通過對所得文獻進一步梳理,筆者發(fā)現(xiàn),2001-2005年期間發(fā)表的山東海洋文化研究論文為16篇,2006-2010期間為59篇;2011-2015期間為257篇。由此可見,進入21世紀以來,山東半島海洋文化研究發(fā)展迅速,特別是近五年來,由于國家和社會對海洋的持續(xù)關注和扶持,促進了山東海洋文化研究的繁榮與發(fā)展,使研究成果的數(shù)量有了快速增長,同時營造出了日益繁榮的海洋文化研究氛圍。
2.2研究內容豐富,涉及領域廣泛。海洋文化內涵豐富,涉及社會生活的多個領域,涵蓋海洋商貿文化、海洋軍事文化、海洋宗教文化、海洋民俗文化、海洋旅游文化、海洋語言文學和海洋法律法規(guī)等各個方面。學者們對山東半島海洋文化的研究也呈現(xiàn)出百花齊放的特點。邵世英介紹了山東沿海地區(qū)的飲食習俗、服飾文化、信仰與禁忌等民俗文化,并以青島天后宮的媽祖文化、榮成的漁民節(jié)和蓬萊的魚燈節(jié)為例描述了山東海洋民俗旅游開發(fā)的現(xiàn)狀和存在的問題。金月梅對山東沿海鄉(xiāng)村聚落中民居單體的外部建筑構造和內部裝修進行了研究,指出山東海洋文化對沿海地區(qū)的民居風格有潛移默化的影響。張敏梳理了古代山東從先秦到明清時期的海神信仰,勾勒出了山東海神信仰的歷史發(fā)展脈絡,并對其生成基礎和地域特征進行了探討。吳雪鳳總結了山東海洋文學創(chuàng)作的發(fā)展歷程和文本內容,并通過梳理“五四”以來的海洋文學作品,對山東海洋文學中“尋找”這一母題進行了探究。別敬偉介紹了山東半島海洋體育文化的發(fā)展現(xiàn)狀,認為山東沿海各地獨特的自然地理環(huán)境為發(fā)展海洋體育文化提供了得天獨厚的有利條件,同時他指出半島海洋文化的發(fā)展面臨規(guī)劃不足、人才匱乏等諸多問題亟待解決。趙紅從軍事角度出發(fā),對明清時期山東半島海防建設狀況進行了論述,并探討了海防建設與當時經濟、社會和文化的互動關系。趙彥彬就半島藍色經濟區(qū)在發(fā)展過程中可能引發(fā)的海洋環(huán)境問題入手,指出了目前山東半島海洋環(huán)境立法管控的不足,并對藍色經濟區(qū)海洋環(huán)境法律體系的建構提出了建議。
2.3引入了科學的分析方法和預測模型。山東半島有豐富的海洋自然資源和文化資源,如何全面客觀地評價自身發(fā)展狀況,對于明確未來發(fā)展的戰(zhàn)略定位,實現(xiàn)可持續(xù)發(fā)展具有指導意義。在研究中,學者們注重實地調查,以數(shù)據(jù)為支撐,同時運用SWOT和灰色系統(tǒng)理論等科學分析方法,使研究結論翔實可靠,具有說服力。
所謂SWOT分析,是指對與研究對象密切相關的各種主要優(yōu)勢(Strengths)、劣勢(Weaknesses)、外部機會(Opportunities)和威脅(Threats)通過調查加以列舉,并綜合分析各種因素得出一系列結論,以全面、準確地對研究對象所處情況進行研究,并確定發(fā)展戰(zhàn)略和對策。該方法被學者們廣泛運用于山東半島海洋文化產業(yè)(韓明杰,2010;王r萱,2014;荊曉燕,2014)、海洋漁業(yè)發(fā)展(楊濤,2013;李慧茹,2011)、海洋城市建設(任涵,2008;高蓮蓮,2012)等方面的研究。
灰色系統(tǒng)理論由我國控制論專家鄧聚龍教授創(chuàng)立,通過使用不同顏色表示信息的不確定程度,“灰色”是指部分信息明確,部分信息不明確。該理論通過部分已知信息的生成、開發(fā)來實現(xiàn)對現(xiàn)實世界的確切描述和預測。江海旭以灰色系統(tǒng)理論為基礎,將山東省沿海7城市2000―2009期間入境旅游統(tǒng)計資料作為原始數(shù)據(jù),建構旅游指標GM(1,1)灰色預測動態(tài)模型并利用該模型對山東省濱海7城市2011年―2015年入境旅游指標進行預測,進而提出山東省濱海7城市入境旅游可持續(xù)發(fā)展對策。
2.4加強了不同區(qū)域間海洋文化的比較研究。海洋文化是開放包容的文化,各沿海城市地緣臨近,經濟往來和文化交流頻繁,地區(qū)文化彼此融合,互相影響。對不同地區(qū)的海洋文化進行比較研究,可以了解本地區(qū)海洋文化的內涵和優(yōu)勢,明確自身發(fā)展的突破口,打造特色鮮明的城市海洋文化品牌。劉曉彤對比了山東和浙江兩個地區(qū)海洋文化的歷史形成過程、現(xiàn)實發(fā)展狀況與當前困境,找出了二者共同的文化內涵和各自特色,并提出了走出困境的對策。倪濃水就山東海洋文化和浙江海洋文化的特質進行對比后指出,山東海洋文化是以齊文化為代表的濱海文化,是內陸文化的延伸和折射,具有堅實的根基和務實性;浙江海洋文化的本質是詩意的和神話的,兩種不同的海洋文化特質對不同的海洋經濟建設具有重要的引導和支持意義。
2.5關注海洋文化資源到海洋文化產業(yè)的轉變。海洋文化產業(yè)由海洋文化和產業(yè)化兩部分構成,其本質是海洋文化的產業(yè)化。山東半島具有豐富的海洋自然資源和人文資源,蘊含的文化凝聚力和藝術審美情趣使其本身具有潛在的巨大市場價值。深入挖掘和利用海洋資源,培育發(fā)展海洋文化產業(yè),有助于促進地區(qū)經濟的發(fā)展,提升沿海城市的形象和魅力。王穎在博士論文中分析了山東半島海洋文化產業(yè)發(fā)展的資源基礎,并運用SWOT方法探討了山東海洋文化產業(yè)發(fā)展的戰(zhàn)略定位及各行業(yè)的發(fā)展戰(zhàn)略。宋而寧認為要發(fā)揮山東半島海洋文化潛力應充分開發(fā)和保護海洋資源,不斷完善海洋公共服務體系,同時加強各沿海地區(qū)的溝通與合作,吸取優(yōu)秀經驗,鼓勵海洋文化產業(yè)創(chuàng)新發(fā)展。鄭貴斌指出山東半島具有豐富的海洋旅游、海洋歷史、海洋民俗和海洋節(jié)慶等文化資源,但是在將文化資源轉化為文化產業(yè)的過程中存在人才匱乏、資源開發(fā)不均衡、創(chuàng)新能力弱和資源保護不足等諸多問題,因此必須采取措施,將海洋文化資源轉化為海洋產業(yè)優(yōu)勢。
3.存在的問題
通過分析可以看出,近十五年來山東半島海洋文化研究取得了長足進步,無論是論文數(shù)量還是研究內容均有較大的提高和豐富,但同時暴露出一些問題,例如:
3.1研究成果數(shù)量較其他省份偏少。山東半島是我國最大的半島,海洋文化底蘊深厚、特色鮮明。但筆者通過梳理近15年發(fā)表的國內海洋文化研究論文發(fā)現(xiàn),在所有論文中,以浙江、廣東、福建和山東海洋文化研究論文居多,占到了文獻總量的70%以上,但從論文數(shù)量上看,山東海洋文化研究遠不及浙江和廣東,這與山東建設海洋強省的目標不相稱。
3.2研究內容扎堆嚴重,新鮮議題少有涉及。海洋文化內容豐富,涉及社會發(fā)展的多個領域。通過對文獻分析發(fā)現(xiàn),目前的山東半島海洋文化研究重點多集中在海洋旅游,海洋漁業(yè)等與經濟相關的領域上,對海洋民俗、海洋軍事、海洋法律法規(guī)、海洋考古和海洋語言文學等內容的研究寥寥無幾,存在明顯的重經濟發(fā)展,輕人文研究的傾向。
3.3各城市海洋文化研究不均衡,研究重點多集中在發(fā)達城市。根據(jù)《山東半島藍色經濟區(qū)發(fā)展規(guī)劃》,山東半島藍色經濟區(qū)的主體范圍包括山東全部海域和青島、東營、煙臺、濰坊、威海、日照及濱州市部分區(qū)域。筆者將以上沿海城市名稱作為題名進行檢索,發(fā)現(xiàn)當?shù)睾Q笪幕芯课墨I數(shù)量在15篇以上的只有青島(39篇)、煙臺(22篇)和威海(17篇),而關于日照、濰坊、東營和濱州地區(qū)海洋文化的研究則少之又少。由此可見,半島海洋文化研究存在較明顯的地域局限性,研究重點多集中在經濟較發(fā)達地區(qū)。
4.未來的展望
21世紀是海洋的世紀,我們需要用積極向上、繁榮發(fā)展的海洋文化詮釋海洋世紀的理念,幫助人們認識海洋價值、樹立正確的海洋觀念,彰顯山東半島圓融開放、海納百川的精神內涵。展望未來山東半島海洋文化研究,可以看出:
4.1研究范圍進一步擴大,成果數(shù)量和質量均不斷提高。山東是海洋大省,同時是我國海洋科技的“富集區(qū)”,不斷擴大海洋文化研究領域,深入挖掘海洋文化資源,有利于營造關注海洋、熱愛海洋的濃厚氛圍,為海洋強國戰(zhàn)略提供精神動力和文化支持。
4.2關注海洋文化和陸地文化互動研究。山東由半島地區(qū)和內陸地區(qū)構成,齊魯文化是陸地文化和海洋文化的結合。兩種文化雖然風格不同,但在漫長的歷史發(fā)展中相互依存、相互影響,有機交融??茖W辯證看待二者之間的關系,構建海洋文化和陸地文化協(xié)調發(fā)展的格局,有助于實現(xiàn)海陸互惠共贏、共同發(fā)展。
4.3海洋文化的宣傳與傳播研究得到重視。海洋文化傳播是海洋文化軟實力的重要體現(xiàn),由于山東以儒家文化為代表的陸地文化一直占據(jù)主導地位,其海洋文化的宣傳和傳播長期滯后。隨著“21世紀海上絲綢之路”和海洋強國戰(zhàn)略的進一步實施,山東海洋文化的宣傳策略和傳播方式研究將日益受到重視。
參考文獻:
[1]曲金良.海洋文化概論[M].青島:青島海洋大學出版社,1999.
[2]邵世英.論山東海洋民俗的旅游開發(fā)[J].城市旅游規(guī)劃,2013(12).
[3]金月梅.膠東沿海鄉(xiāng)村聚落海洋文化初探[D].青島:青島理工大學,2009.
[4]張敏.古代山東的海神信仰研究[D].青島:中國海洋大學,2011.
[5]吳雪鳳.“尋找”在路上:山東海洋文學母題研究[D].濟南:山東大學,2013.
[6]別敬偉,楊|.山東半島海洋體育文化發(fā)展困境研究[J].體育世界,2015(11).
[7]趙紅.明清時期的山東海防[D].濟南:山東大學,2007.
[8]趙彥彬.山東半島藍色經濟區(qū)海洋環(huán)境保護法律問題研究[J].菏澤學院學報,2013(1).
[9]韓明杰,牟艷芳.基于海洋文化產業(yè)的山東半島藍色經濟區(qū)發(fā)展研究[J].山東商業(yè)職業(yè)技術學院學報,2010(6).
[10]王r萱.全球化背景下山東半島藍色經濟區(qū)海洋文化產業(yè)發(fā)展SWOT分析[J].海洋開發(fā)與管理,2014(5).
[11]荊曉燕.山東省海洋文化發(fā)展的SWOT分析及對策研究[J].青島行政學院學報,2014(2).
[12]楊濤.山東半島海洋漁業(yè)SWOT及規(guī)模實力分析[D].煙臺:煙臺大學,2013.
[13]李慧茹,董志文.山東海洋休閑漁業(yè)的SWOT分析與對策[J].中國人口、環(huán)境與資源,2011(1).
[14]任涵.基于SWOT分析的山東半島城市群發(fā)展戰(zhàn)略研究[D].重慶:重慶大學,2008.
[15]高蓮蓮,荊曉燕.青島市建設現(xiàn)代海洋文化名城的SWOT分析[J].青島行政學院學報,2012(2).
[16]江海旭,李悅錚.山東省濱海城市入境旅游發(fā)展研究―基于GM(1,1)模型[J].海洋經濟,2012(4).
[17]劉曉彤.基于海洋開發(fā)背景的魯浙海洋文化比較研究[D].舟山:浙江海洋學院,2014:9-35.
[18]倪濃水,劉曉彤.“海上浙江”和“海上山東”戰(zhàn)略中的文化支持[J].浙江海洋學院學報,2013(12).
[19]宋寧而,賀柳笛.從漁民節(jié)到趕海節(jié):山東半島劉家灣海洋民俗文化的變遷[J].中國海洋社學研究,2015(00).
[20]王穎.山東海洋文化產業(yè)研究[D].濟南:山東大學,2010.
篇8
一天,我們登臨該島的斗龍角海域,換上潛水服和救生衣,坐上海輪出海,到達潛水平臺。經教練講解潛水規(guī)則等注意事項后,在專業(yè)潛導的帶領下,我們潛入海的底部,領略海底世界的神秘奇觀:千姿百態(tài)的珊瑚,如水中綻放的繁花;海膽、海參、龍蝦、魚群等簇擁著我們漫游共舞,讓人有身處水底龍宮之感。游人還可跟蹤攝影,留住那精彩的一瞥。午餐,我們選擇在農家飯莊,吃一回漁家飯菜,享用正宗的天然海鮮大餐。飯后,我們參觀了千年古廟天王殿,還有世界三大名塔之一的水晶摩鏡燈塔,聽一個個傳奇故事。
第二天上午,我們去東南小島一游。那里有南海最大的肥沃漁場,盛產聞名的硇洲鮑魚、大銀鳘魚及龍蝦、白鯧、黃花、海蟹。島上,出租漁船云集,我們從漁家租來漁船和垂釣工具(45元/人),幾個好友一起出海。我們登臨礁石,甩下釣鉤,悠閑自得地垂釣。若碰上好運,釣上一條三四十斤的閃著銀光的大銀鳘魚,價格每斤在2000元以上。哈哈,半天時間,我們不但可以一飽魚之口福,說不定還有幾萬元的意外收獲歸我們呢!
小貼士
篇9
(大連海洋大學,大連 116023)
摘 要:海洋文化旅游資源由于沒有市場價格,也不能進行市場交易。因此,無法像一般物品那樣對其經濟價值進行評估。借鑒福利經濟學原理對海洋文化旅游資源價值進行界定,研究海洋文化旅游資源價值評價對人們的效用水平及生活福利所做的貢獻,并且在此基礎上將基于消費者剩余的海洋文化旅游資源價值評價進行了詳細的理論分析。
關鍵詞 :海洋文化旅游資源;價值評價;價值影響
中圖分類號:F590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000-8772(2014)34-0230-04
收稿日期:2014-11-25
基金項目:本論文為2013年遼寧省社科基金項目,項目編號:L13DWJ026
作者簡介:廉歡(1981-),男,漢族,遼寧葫蘆島人,講師,主要從事管理科學、文化價值評價研究。劉富江(1984-),男,山東濰坊人,講師,學院團委書記,主要從事教育管理和創(chuàng)業(yè)教育研究。
一、海洋文化旅游資源的資源屬性
海洋文化旅游資源與綠地、森林以及空氣質量等自然資源一樣,都被認為是有價值的資產。個人行為、公共政策以及組織行為等都會對自然資源的服務能產生收益或損耗。但因其具有外部性以及公共物品的特性,市場力量既不能引導自然資源的配置,也無法實現(xiàn)真實反映海洋文化旅游資源社會價值的定價。正因如此,海洋文化旅游資源在經濟發(fā)展中正在受到嚴重的威脅,其已經或正在成為稀缺資源。
海洋文化旅游資源是最重要的顯性旅游吸引物,“是一種特殊的公共資源,從公共管理的角度講,具有準公共物品的屬性,具有非排他性和非競爭性特征。具有“擁擠性”的特點,當準公共物品到達“擁擠點”后,每增加一個消費者,將減少原有消費者的效用”。[1]其具有一定歷史沿革,是人類長期海洋活動和海洋發(fā)展歷史足跡的“活化石”,是人類探索、開發(fā)、利用海洋各個時期的重要標志,這決定了海洋文化旅游資源是不可再造、不可復制、不可移動的,具有歷史性、地域性、稀缺性和不可復制性的特點。這一獨特的資源屬性對其作為旅游資源的保護和開發(fā)提出了極高的要求,正確理解海洋文化旅游資源的公益性內涵,是保護前提下進行旅游開發(fā)與供給的關鍵,既要發(fā)揮其具有的社會公益功能,如旅游開發(fā)、文化遺存、生態(tài)環(huán)境保護等,又要兼顧海洋文化旅游資源原住民的生活利益,合理處理好保護與開發(fā)的關系。
二、海洋文化旅游資源的福利經濟學原理
(一)海洋文化旅游資源經濟價值的概念
在福利經濟學中,一個人從某種產品中獲得的價值取決于個人對該產品及其他相關產品的感知、個人持有的價值觀念及相關偏好和個人所處的文化及社會環(huán)境。圖1反映了在資源市場存在負外部性的情況下(個體生產者供給曲線supply與社會產品供給曲線S´是不同的),資源的價格不能完全反映資源的經濟價值。所以,此時我們必須采用消費者剩余(CS)來反映資源的經濟價值。例如,在市場均衡點E,生產者以P*的價格賣出了Q*個產品,而對于任何一個小于Q*產品數(shù)量,消費者的意愿支付要大于P*,故產生消費者剩余??梢?,當市場交易量為Q*時,消費者剩余為P*EPmax的面積。與之相對應,生產者剩余為OEP*的面積。資源的總價值是實際交易(實際支付)與消費者剩余的總和,即是圖1中0Q*EPmax(=P*EPmax+0Q*EP*)。但是,由于在非市場條件下,市場交易是不存在的,0Q*EP*等于0。因此,消費者剩余就等于資源的總價值。這就是在非市場條件下要使用消費者剩余來測算資源價值的原因。
(二)基于消費者剩余的海洋文化旅游資源價值評價
海洋文化旅游資源的經濟價值、支付意愿、實際支出、消費者剩余的關系可用公式表示如下:
V=WTP=P+CS(2.1)
CS=WTP-P (2.2)
式中:
V:表示海洋文化旅游資源的價值
WTP:表示消費者對該海洋文化旅游資源的支付意愿
P:消費者對給海洋文化旅游資源的實際價格
CS:消費者對給海洋文化旅游資源的消費者剩余
從式2.2得出:當消費者對海洋文化旅游資源的實際價格的支出約等于消費者的支付意愿時V=WTP≈P,海洋文化旅游資源的經濟價值可用消費者的實際費用支出表示;當消費者對海洋文化旅游資源的實際支付價格為零時,即P=0,此時,V=WTP=CS,消費者的支付意愿就等于海洋文化旅游資源的消費者剩余,此情況很適合用來評價那些沒有市場價格的海洋文化旅游資源的經濟價值。[2]對海洋文化旅游資源價值的經濟評價主要包括經濟效率評價及經濟影響評價。圖2中的供給函數(shù)是水平的,反映的是很多公共旅游設施及景觀資源的實際情況,即邊際成本是固定的。假設圖2中D和S 代表的是一個提供旅游活動的野生動物棲息地的需求和供給初始水平。在P價格下,消費的旅游產品的單位為Q1。假設在供給函數(shù)不變的情況下,提高野生動物棲息地的質量(如在不影響容量約束條件下,增加野生動植物的數(shù)量),使需求曲線從D平移為D’,在價格水平P下消費的旅游產品數(shù)量從Q1增加到Q2個單位。則由于資源質量改善增加的價值是供給曲線以上的兩條需求曲線之間的面積,即WXYZ的面積。質量改變也吸引了新的參觀者,這部分增加的價值就是KYZ的面積。
(三)消費者剩余理論在海洋文化旅游資源定價中的作用
消費者剩余理論認為,能夠將海洋文化旅游資源的價格和消費者利益結合起來進行合理定價。[3]筆者認為可以從四個方面對消費者剩余理論在海洋文化旅游資源定價中的應用進行分析。(1)消費者對海洋文化旅游資源的預期。通過對受訪者直接采訪,掌握受訪者對旅游資源的價格預期,在受訪者可接受的價格預期以內,只要消費者剩余不小于零,該旅游產品的開發(fā)就有意義,否則,就值得商榷。(2)分析現(xiàn)有海洋文化旅游產品開發(fā)的成敗。如果所開發(fā)的旅游產品不能使企業(yè)盈利,則很難將其判斷為開發(fā)成功。另外,社會效益的增加也是評價旅游產品成敗的指標之一。而其中能表征社會效益的一種方式就是社會及消費者認同度。(3)分析旅游產品如何提高經營者收益。假設消費者對某旅游產品愿意支付的費用為P,該產品實際價格為P0,那么存在以下三種形式:P=P0,此時,無論是對消費者還是旅游產品經營者而言,應該說是一種最理想的情況,此時已達到共贏。P>P0,此情況就是該旅游產品現(xiàn)在所定價格低于消費者的預期,消費者認為有利可圖,愿意接受該價格,當然也表明該旅游產品售價具有上漲空間。P<P0,此時該旅游產品現(xiàn)在所售價格比消費者預期的價格要高,雖然對經營者有利,但已超出消費者預期,不為其接受,產品銷售必定會受影響,此時降價措施比較可取。(4)旅游景點壓力的緩解。由于人們的評判標準不一樣,導致不同旅游產品消費者所愿意支付的價格具有差異性,旅游產品經營者可根據(jù)此現(xiàn)象對同一旅游產品的不同時期及不同旅游產品進行差異定價等,從而避免由于同一時期大量消費者同時游玩給景區(qū)及相關游玩設施造成巨大壓力。
三、影響海洋文化旅游資源價值評價水平的因素分析
(一)資源稀缺性對海洋文化旅游資源價值評價影響
經濟學意義上的稀缺,是指相對于既定時期或時點上的人類需求,資源是有限的。稀缺本身是個相對的概念,它是相對于人類的需求或欲望而言的。就文化界而言,所提供的各種資源都是有限的,而人類的需求和欲望是無限的。社會發(fā)展階段不同,人們對稀缺資源的認識也有不同。進行工業(yè)革命之后,一些土地、森林以及石油、礦石等資源由于社會需求的迅速增長而變得日益稀缺。在現(xiàn)代社會,人們發(fā)現(xiàn)即使是新鮮的空氣、清潔的水體等物品也在變成稀缺資源。隨著人們對生活水平質量追求的及物質生活水平的提高,文化產品越來越受到大家的關注和青睞。[4] Richardson根據(jù)世界旅游組織數(shù)據(jù)分析,文化旅游占全部旅行活動的37%,而且其需求正以每年15%的速度增長。[5]Sugaya認為如果全球每年按照6.5億人次的國際旅行來估計,那么其中至少有2.4億次旅行可歸于文化旅游。[6]正因如此,文化景觀相對于其他休閑旅游產品來說,具有一定的不可替代性,使得海洋文化資源的稀缺性開始迅速凸顯。伴隨著文化旅游業(yè)的不斷發(fā)展,海洋文化旅游觀光相對于其他休閑旅游產品來說,具有一定的不可替代性,使得海洋文化旅游資源的稀缺性開始迅速凸顯。
(二)效用價值對海洋文化旅游資源價值影響
效用價值論對價值的評價是通過人對物品效用的主觀感受??傂в们€的形狀呈倒“U”型,隨著所消費物品或服務的增加而增加,到達一個頂點后,總效用就開始下降,而邊際效用則總體呈現(xiàn)遞減規(guī)律,當總效用達到飽和點后邊際效用則變?yōu)樨摂?shù),表明繼續(xù)消費只會使總效用減少。[7]用邊際效用可以解釋海洋文化資源的旅游價值。當需求保持不變,邊際效用和價值就隨著供給的增大而減小,反之亦然;邊際效用和價值與需求成正相關,即邊際效用和價值隨著需求的增大而增大,反之則亦然。[8] 海洋文化旅游資源的價值是由效用決定的,但效用本身又是由主觀心理確定的,因此無法從客觀上準確地度量效用。舊福利經濟學測量效用的方法是用基數(shù)效用函數(shù),認為效用可以用確切的數(shù)量來衡量,消費者可以明確地給出他們對物品或服務的效用值,使用邊際效用分析法來分析消費者效用最大化的問題。按照新福利經濟學效用序數(shù)論的主張,邊際效用是無法衡量的,個體之間效用是無法比較的,而且效用數(shù)值的大小不能簡單的用基數(shù)數(shù)詞來代表,取而代之的,應該用序數(shù)數(shù)詞表示效用水平的高低,通過偏好或選擇分出效用的強弱程度,列出順序,進行比較,新福利經濟學使用無差異曲線分析法來研究消費者效用最大化的問題。
(三)消費者支付意愿對海洋文化旅游資源價值影響
經濟學認為,“支付意愿(WTP)”可以作為人們表達自己對事物的偏好的有效方式之一。支付意愿是指人們?yōu)楂@得一種物品、機會、享受或效用而自愿支付的貨幣。有“一切商品價值表達的合理指標”之稱的支付意愿,在經濟學中是一個很重要的概念。消費者的支付意愿受到很多因素的影響,如消費者的受教育程度、可支配收入、性別、年齡及消費者對該物品或者服務的認知程度、使用頻率等,所有影響因素中對支付影響作用最大的是消費者的可支配收入。 本質上消費者的支付意愿與其實際支付行為是有差異的,因為畢竟支付意愿的獲得是在假想的環(huán)境中測定的,但是在行為傾向往往是行為的可靠預測變量,只要采取合適的方法對行為傾向進行測度,精確的行為預測是可能的。可以說,消費者對旅游產品的偏好可以用支付意愿來表示,支付意愿是消費者自愿支付的貨幣值的體現(xiàn),被認為是“一切商品價值表達的合理指標”。
(四)外部性對海洋文化旅游資源價值影響
外部性理論揭示了海洋文化旅游資源管理和規(guī)劃中一些低效率資源配置問題的根源,又為解決文化景觀外部性問題提供了可供思路和框架的借鑒,因此在外部性理論的基礎上進行海洋文化旅游資源的管理和評價較合理?!巴獠啃允且环N效益或成本的外溢現(xiàn)象。外部性分為外部經濟性和外部不經濟性,或正外部性和負外部性?!盵9]外部不經濟指某一經濟主體獲得一定經濟利益時,不支付代價而導致另一經濟主體效用的降低或成本的增加,如大氣污染、樹木砍伐等。外部經濟是一種經濟活動引起他人效用的增加而受益者并未增加支出或成本,如上游居民植樹造林,保護水土,下游居民得到質量和數(shù)量有保障的生產和生活用水,這種經濟行為的社會效益大于私人效益。
隨著近年來我國經濟的迅猛發(fā)展,海洋文化旅游資源開發(fā)的外在影響日益突出。外部性理論揭示了海洋文化旅游資源管理和規(guī)劃中一些低效率資源配置問題的根源,又為解決文化景觀外部性問題提供了可供思路和框架的借鑒。因此,解決海洋文化旅游資源產品開發(fā)、經營的外部不經濟性可采取的重要措施就是合理地界定洋文化旅游資源的旅游價值。
(五)公共物品屬性對海洋文化旅游資源價值的影響
公共物品(Public good)是私人物品的對稱,也被稱為“公共財貨”和“非市場物品”。是指一些產品或服務,這些產品或服務能為絕大多數(shù)人共同消費或享用,泛指無排他性或無競爭性的物品。包括國防、公安司法等方面所具有的財物和勞務,以及義務教育、公共福利事業(yè)等。其特點是每個人對公共物品的消費不會因其他人的同時使用而受到影響,也不會排斥任何人對它的利用。海洋文化旅游資源是具有非排他性和不充分的非競爭性的公共產品。因為消費者可以自由選擇游覽某一個海洋文化旅游景區(qū),而不能將其他消費者排除在外,排他成本很高。而海洋文化旅游景區(qū)在一定范圍內具有非競爭性,但邊際成本和邊際擁擠成本不總是為零。
由于海洋文化旅游資源具有非排他性和非競爭性的特點,而公共物品理論解釋了海洋文化旅游資源開發(fā)和經營中的外部不經濟問題。使得價格機制不能正常運行,導致“市場失效”。海洋文化旅游旅游資源在不存在交換價格的情況下,其供給曲線和需求曲線只能是虛擬的,尤其是海洋文化景觀的需求曲線很難具體繪出。
(六)旅游需求曲線對海洋文化旅游資源價值評價影響
需求曲線是消費者對某一海洋文化景觀支付的價格與在一定時間內到某一種海洋文化景觀的旅游次數(shù)之間的多種組合。需求曲線可以幫助我們回答海洋文化旅游資源管理中的一系列關鍵問題。 在圖4中,D表示海洋文化旅游資源的旅游需求曲線,用P表示旅行者每次旅行的價格,或旅行成本,是旅行時間、交通費用、景區(qū)門票等費用的總和,Q表示旅行者每年出游的次數(shù),在其他條件不變的情況下,旅行成本越高,出游次數(shù)越少。
旅游需求曲線的斜率是負的,主要有三種原因,第一是因為消費者對海洋文化旅游資源的旅游需求受到收入的限制。在收入一定的情況下,用于休閑、旅游活動的消費是有限的,當某一景觀的旅行價格為P0時,消費者到該景點的出游次數(shù)就不會像在價格為P1時那么多(Q1),因為在價格為P0時花費的成本超出了消費者支付的門票、交通費、住宿費、餐飲費等的總和。第二,由于存在替代景點,消費者可以選擇少去旅行成本比較高的景區(qū),可以經常在家附近或消費比較低的景區(qū)游覽。第三,邊際效用遞減規(guī)律也是需求曲線向右下方傾斜的原因。在其他條件不變的情況下,消費者去某一個景區(qū)次數(shù)越多,每次旅行獲得的旅游效用越少。一般情況下,第一次去景區(qū)游覽獲得的愉悅感和滿足感是最大的,隨著前往同一景區(qū)次數(shù)的增加,所獲得的旅游效用在逐漸減少。
參考文獻:
[1] 樊勇明,杜莉.公共經濟學[M].上海:復旦大學出版社,2006:48-64.
[2] 楊省貴.消費者剩余與旅游產品定價研究[J].價格月刊,2004,(5):12-13.
[3] 賈全星.基于消費者剩余的旅游資源價值評價方法及其應用研究[D].四川:西南交通大學,2006.
[4] 李作志.濱海旅游資源經濟價值評價模型研究.[D]大連理工大學,2010.
[5] RICHARDSON, GREG.The Scope and Significance of Culture Tourism [M].In Riehard.G(Ed.),Culture Tourism in Europe.CAB Intemational,oxford UK,1996:19-46.
[6] SUGAYA, H. Bill. Cultural Tourism-Intemational Policies and Perspeetive [C].Presentation made to the Intemational Conference on Heritage and Tourism, HongKong.1999: l-14.
[7] WHITEHEAD J.C, HAAB T.C,HUANG J.C.Measuring recreation benefits of quality improvements with revealed and stated be-haviour data [J].Resourceand Energy Economics,2000,22:339-354.
[8] ANEX, R. A travel-cost method of evaluating household haz-ardous waste disposal services [J].Journal of Environmental Man-agement, 1995, 45:189-198.
篇10
通過對海南三亞海棠灣濱海景觀休閑帶規(guī)劃設計中海棠灣的背景,總體定位,總體區(qū)域調研的分析,提出規(guī)劃的構思。要求應遵照濱水景觀建造原則,完成后能夠產生良好的社會效益和經濟效益,既能滿足濱海景觀結構安全性的要求,又能適應景觀對于造型和審美的需求,為我們在海岸景觀設計領域積累寶貴的經驗。
關鍵詞:濱海景觀設計;海洋文化; 符號;創(chuàng)新
三亞無疑是一座美麗溫馨的海濱城市,一個被大自然寵壞的孩子!大自然把最宜人的氣候、最清新的空氣、最和煦的陽光、最柔和的沙灘、最湛藍的海水、最美味的海鮮、最風情萬種的少數(shù)民族…都賜予了這座海南島最南端的海濱旅游城市。
根據(jù)前期的調研和考察,了解到多數(shù)新婚佳人傾向于選擇海南三亞這個美麗的城市作為其度蜜月的圣地,既然是如此一個理想的度假勝地,我們就應該好好利用。作為一個濱海區(qū),是城市景觀特色的展現(xiàn)地,又能為城市居民和外地游客提供游覽休息、海面活動的場所。在城市濱海景觀設計中,應該通過對濱海城市自然,人文景觀資源的分析和研究,充分挖掘能夠體現(xiàn)海南三亞濱海城市和濱海形象特征的景觀要素,系統(tǒng)研究它的規(guī)劃和設計。
一.交通流線設計
與城市共享的“面”――貫穿公園東西的景觀軸將城市的“風”、“景”引入,同時也將中心湖面的景觀映入城市;與公園結構共生的“線”――濱海景觀軸步行系統(tǒng)的線性綠化帶突出公園的脈絡機理,同時產生步移景異的觀景線;與空間相融合的“點” ――景觀節(jié)點像雨滴般滲入各類空間的綠色,創(chuàng)造了優(yōu)美的小環(huán)境和宜人的環(huán)境氣氛。
統(tǒng)一性特點:遵循組織交通,合理分區(qū),創(chuàng)造景觀的三統(tǒng)一原則進行路網的規(guī)劃;便捷性原則:以主導性人流為主的道路盡量布成直達,以提高環(huán)境的完整性;景觀性原則:道路與環(huán)境相結合,臨水穿林,對景生情,營造滯留空間。
二. 功能分區(qū)設計
中心景觀湖區(qū):設計的重點,心形的中心湖、椰林的圍護,漫步在溫暖舒適的木棧道上、居民閑適的漫步,浪漫的感覺油然而生。入口廣場:在開敞的入口處設置了大型的帶有噴泉的水上舞臺,傍晚時分小區(qū)人群可以放著音樂在此歌舞升平,以強身健體,同時也熱鬧了整個公園。浪漫花海:整個園子撲滿花香,給游客提供了一個很好的環(huán)境氣氛。公園用地:利用本土植物園,突出地域特色,是游客切身感受到三亞的特點。娛樂設施用地:有茶室和俱樂部供游客休息與活動的場所。在這塊區(qū)域處設置了次入口更加方便游客進入,同時室外的游泳池給人們提供一個良好的室外活動空間。濱海公園用地:有觀景木看臺與濱海防護林,內湖景觀相融合,是人們與這塊美麗的大自然更加親近。
三. 植被種植設計
通過植物造景體現(xiàn)景觀風格的多樣性。各式各樣的植物種類,為創(chuàng)造風采各異的植物景觀創(chuàng)造了有利的條件。植物各有其不同的氣質.可以為烘托氣氛起到至關重要的作用。種植設計概念:土壤含水分的不同和受海洋影響的差異,分為四個區(qū)域,這四個區(qū)域分別為:內陸自然景觀到沙灘性自然景觀的變化。同時,生態(tài)自然景觀與人造自然景觀相互滲透,相互融合.
群落結構的多樣性:種植設計注重地理條件,施工時選擇了大量的鄉(xiāng)土樹種作為基本的樹種。橫向;內側:人工椰林+草地,中間:沙土=灌木叢,外緣:密植酸豆樹+草叢。豎向;上層:人工椰林,下層:沙土生刺灌木+人工草地。道路寬度、樹種、綠化布置應形成良好遮蔭體系。道路綠化應注重層次感,形成草、灌、喬相結合,花、葉、果相映襯的立體景觀效果。區(qū)內旅游度假區(qū)應努力營造花卉景觀,花卉種植應體現(xiàn)自然、鄉(xiāng)土風格,避免華而不實的環(huán)境設計。
海洋,是自然賦予城市的開放空間,具有連續(xù)性,連接性,邊緣性的帶狀特征。濱海區(qū)通常作為獨特景觀特制的區(qū)域,其中不乏重要景觀點。觀景首先要有恰當和足夠的觀景點。邀月長廊,休閑椰林,親水木棧臺這些景點給游人提供了可觀可游可歇的觀景點。觀景點的設計應做到動靜相宜,近水,親水這些給市民和游客提供了充足的多方位的觀賞場所,以形成濱海區(qū)完整的形象特征。
觀景點的基本要求是觀景點與景點之間具有良好的通視性,以及景點是否在觀景人良好的視域和視距范圍內。中心湖――以心形作為主要景觀設計概念,因此而得名。體現(xiàn)了大方、簡潔的景觀設計原則;注意動態(tài)景觀之間的互動性和布置節(jié)奏及韻律,注意對劣質景觀的視線遮擋,利用地形變化來調節(jié)觀景者的視線范圍,也可利用植被或其他設施來遮擋哪些不利的景觀。公園的開場綠地,讓市民能夠進入公共活動區(qū)域,親近更多的綠地,接近自然生長的形態(tài),讓人們仿佛置身于未加雕琢的自然之中;坐在大草坪上,能欣賞開闊的中心湖區(qū),綠樹、碧草、白云、藍天倒映在水中,構成了一幅美麗的自然畫卷。公園內設計了多種親水形式,包括草坡的、疊石的、木棧道等等,豐富了景觀效果。
結語
濱海景觀與陸地景觀相比,除了具有陽光海灘波浪等景觀元素外,還能更好的實現(xiàn)與大自然的互動性,因此開發(fā)前景較大。濱水區(qū)具有對城市的開放性,將濱水區(qū)作為城市規(guī)劃的邊緣區(qū)域,建立良好的景觀序列連續(xù)性,將人們的活動引導到水邊,在規(guī)劃中應根據(jù)當?shù)噩F(xiàn)有條件,深入挖掘本土文化的內涵,充分發(fā)揮本地特色。三亞作為一個熱帶濱海城市,應著重發(fā)揮其熱帶景觀特點,特別是通過對植物材料的運用體現(xiàn)熱帶風光,同時還要滿足生態(tài)環(huán)境的要求。
參考文獻
[1]吳良鏞.徐熒光.對三亞城市中心地區(qū)城市設計的探索[M]. 北京:中國建筑工業(yè)出版社,1993
[2]王勝永.王曉艷.孫艷波對濱湖綠地景觀分類的認識與探討[期刊論文]-山東林業(yè)科技 2007(4)
[3]高橋鷹志+EBS組.環(huán)境行為與空間設計.北京:中國建筑工業(yè)出版社,1901
[4]盛紅.我國濱海旅游度假區(qū)開發(fā)的文化問題思考[J].海岸工程,1999
[5]劉旭.圖解室內設計分析.北京:中國建筑工業(yè)出版社,2007
[6]翁毅,周永章,張偉強,等.亞熱帶沿海景觀的旅游保護性開發(fā)及建設探討[J].臺灣海峽,2006
[7]劉旭.圖解室內設計手法.北京:中國建筑工業(yè)出版社,20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