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學英語講課稿范文
時間:2024-03-14 10:46:03
導語:如何才能寫好一篇大學英語講課稿,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資料和文獻,歡迎閱讀由公務員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鑒。
篇1
【關鍵詞】高效課堂 創(chuàng)新模式 語言規(guī)律 能力提升
高中英語是一門培養(yǎng)學生語言交流能力的學科,作為西方國家的主流語言,英語在高中課程體系中占有重要地位。但我多年來對高中英語課堂教學進行探究,發(fā)現(xiàn)不少英語課堂普遍存在教學模式僵硬,教學方法落后,課堂注重學生的詞匯記憶和語言掌握,而師生的語言交流少,導致教學效率不高,學生被動地學習英語。教師如何匠心優(yōu)化教學模式,創(chuàng)新英語教學策略,打造高效英語課堂?
一、匠心創(chuàng)新詞匯教學策略,高效夯實學生的知識基礎
現(xiàn)階段,我國新課程標準要求高中學生在畢業(yè)時需掌握3500-4000個英語單詞,但若僅僅依靠死記硬背的話,這一目標恐怕難以實現(xiàn)。同時,在傳統(tǒng)的英語教學中,教師多采用固定的“授-受”教學模式,直接向學生講解英語詞匯的釋義、用法、搭配等,導致學生的思維開發(fā)不足,課堂模式枯燥,師生交流機會少,學習效果自然不好。教師在詞匯教學時,要突破傳統(tǒng)模式的局限性,創(chuàng)新詞匯教學策略,以多元化的教學思路幫助學生高效積累詞匯,并獲得語言綜合能力的發(fā)展。
1.營造積極的課堂氣氛。教師在英語教學中需積極活躍課堂氣氛,將學生進行分組,并指導每組學生利用詞典查閱新詞匯的具體意義與用法等,以培養(yǎng)學生的合作意識與團隊精神。同時也可在課堂上開展英語詞匯造句比賽,鼓勵各小組成員積極參與,增強其競爭意識與英語思維能力。高中生已具備一定的英語基礎,積極的課堂氛圍有助于拓展學生積累詞匯的渠道,使學生感受詞匯學習的魅力,進而產(chǎn)生積極的情感體驗。
2.創(chuàng)新詞匯教學思路。詞匯是學習英語的基礎內(nèi)容,詞匯與詞匯之間并不是孤立存在的,教師可以創(chuàng)設教學思路,采用聯(lián)想法等策略教學詞匯。例如,教師在講解某個詞匯時,可將這個詞作為中心,要求學生說出與該詞相關的詞匯或詞組,如人教版高中英語必修二unit2 The Olympic Games,可引導學生主動說出與之相關的“football(足球)”、“gym
(體操)”、“relay race(接力賽跑)”、“basketball(籃球)”、“starting line(起跑線)”以及“l(fā)ong jumping(跳遠)”等,又如在學習“view(風景)”一詞時,教師可誘導學生聯(lián)想“scene
(景色)”、“sight(景象)”、“place of interest(名勝)”、“scenery(風景)”、“attraction(引人注意的人或事物)”等多個表示風景的英語詞匯,以培養(yǎng)學生的發(fā)散思維,營造良好的課堂語境,激發(fā)學生的學習興趣。
3.恰當指導助提升能力。學生在學習英語知識的過程中遇到難以理解的詞匯時,教師需充分發(fā)揮自己的課堂引導作用,教會學生依據(jù)文章上下文語境對詞匯釋義進行猜測和判斷,以增強其英語思維能力,達到高效積累詞匯。
二、匠心創(chuàng)設英語會話情景,高效提升學生的聽說能力
一般來說,高中英語的教學目標主要在于讓學生能夠理解自如并運用英語知識進行交際。若要實現(xiàn)這個目標,教師就要重視英語會話情景的建設,緊扣英語教材為學生搭建交流平臺,使學生在課堂上認真聽,大聲說。具體實施對策如下:
1.搭建聽說平臺,促進英語交流。在創(chuàng)設英語會話情景時,聽、說必須基于一定的平臺,以促使學生能夠有效地參與訓練。例如,教師在課堂上講授英文時,可為學生提供聽課文錄音、英文歌曲、英文電臺、英語電影的機會,以培養(yǎng)學生的英語語感;同時,還可指導學生積極參加英語角,鼓勵學生在聽英語的基礎上運用英語知識闡述自己的觀點,增強學生信息輸入與輸出的過程,從而提高學生的英語聽說訓練效果。另外,教師也可以結合學生的實際學習情況、個人興趣愛好、幽默笑話以及學生日常生活中喜聞樂見的事物,在課堂上開展競猜、猜謎或英語情景訓練等多種游戲,營造輕松、和諧的課堂氣氛,使學生自然地用英語進行會話交流,從而逐漸形成自覺用英語會話的習慣。
2.創(chuàng)設英語會話情景,增強說英語的樂趣。在創(chuàng)設英語會話情景時,趣味元素是激活學生情感體驗的關鍵,教師要意識到在語言交流中,學生的心理負擔也是一個關鍵因素,巧妙地通過會話情景的建設促使學生自發(fā)地產(chǎn)生與他人交流的愿望。同時,教師在創(chuàng)設會話情景時,需盡量挑選一些與學生日常生活接近的事物或環(huán)境,例如“shopping(購
物)”、“sports(體育運動)”、“visiting(訪友)”、“travel(旅行)”、“renting(租房)”、“jobs(工作求職)”等,增強課堂口語教學的趣味性,為學生學習營造一種“身臨其境”的感覺,并鼓勵學生大膽嘗試說英語,培養(yǎng)其“不怕錯”、“敢說”、“能說”的心理狀態(tài),從而幫助學生樹立自信心,提高英語口語交際能力。
三、匠心激活閱讀教學課堂,高效發(fā)展學生的閱讀思維
目前,我國高中英語新課標對學生的英語閱讀學習提出了更高標準的要求,但是由于大多數(shù)高中英語閱讀課文題材較廣,信息量偏大,且語言知識過多,想實現(xiàn)新課程標準的要求,難度較大。所以教師在實際的課堂教學過程中,需結合學生的學習特點、學習能力、知識基礎等方面情況,通過有效的閱讀教學,增強學生的課堂主體意識,提升學生的閱讀思維和閱讀能力。
1.以情感為驅動力,激發(fā)閱讀欲望。對于高中英語教學來講,其教學過程所涵蓋的內(nèi)容較廣,不僅包括教師教與學生學,而且包括師生之間情感和思想交流的過程。教師教學過程中的態(tài)度與情感可直接影響學生課堂學習的積極性及其內(nèi)心意志,所以教師在課堂教學中需保持樂觀的心態(tài),給學生傳遞積極向上的情緒,通過情感感染,使其心情愉悅,思路開闊,并通過此種情感教育增強學生對教學知識的理解與掌握,提高學習效果。
2.構建新型閱讀模式,激活閱讀思維。教師在英語閱讀教學中需重視學生的課文閱讀過程,自主地將其分為閱讀前、中、后三個階段:閱讀前,教師通過標題、背景、視聽等導入方式,引進新穎靈活的教學方式,激發(fā)學生的學習熱情;閱讀過程中,教師需從文章的語篇角度入手,依據(jù)不同的閱讀目標,將閱讀學習分為skimming、scanning與close reading三個步驟,并依據(jù)不同的閱讀層次科學設計問題,采用“學生自學、討論為主,教師引導、啟發(fā)為輔”的教學方法,培養(yǎng)和增強學生的英語閱讀技巧;閱讀后,教師還可通過續(xù)寫、改寫課文內(nèi)容或采用角色扮演、話題辯論等多種創(chuàng)新教學方法調動學生的學習積極性,提高課堂教學效率。
3.滲透閱讀技巧,提升閱讀能力。在高中英語閱讀教學過程中,教師要巧妙地結合閱讀教學滲透閱讀技巧與方法,對學生進行有目的的英語閱讀策略訓練。例如限時訓練,將訓練重點放在“skimming”與“scanning”上,或要求學生自行列舉出自己在英語閱讀中所用到的有效閱讀策略,并增強學生之間的互動交流,提高其英語閱讀能力。
總之,高中生已具備一定的語言基礎,但高中英語課堂想實現(xiàn)新課標的教學目標還是有一定難度,高效課堂的構建并不是一朝一夕的過程。英語教師應該認真領會新課標精神,結合語言學科和高中生的實際特點,匠心優(yōu)化教學模式,巧妙地從英語詞匯教學、英語聽說教學以及英語閱讀教學等方面進行教學改進,以開放的眼光構建英語學習氛圍,有效地激發(fā)學生學習英語的熱情,構建多元化的英語學習平臺,從而讓學生感受到英語學習的樂趣,以積極的心態(tài)學習英語,達到高效實現(xiàn)課堂教學目標,促進學生英語綜合能力的發(fā)展。
參考文獻:
[1]邵艷姣.淺談高中英語課堂教學有效性[J].學周刊,2013(26).
篇2
[關鍵詞] 骨折;創(chuàng)傷;深靜脈血栓形成;同型半胱氨酸;C反應蛋白
[中圖分類號] R543.6 [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 1673-7210(2013)12(a)-0035-04
下肢深靜脈血栓形成(deep vein thrombosis,DVT)是骨科創(chuàng)傷患者常見的并發(fā)癥之一,有研究顯示,在髖部手術或髖、膝關節(jié)置換術后患者DVT發(fā)生率可達40%~60%,而在嚴重骨科創(chuàng)傷患者可高達40%~80%[1]。雖DVT多無臨床癥狀,但部分會導致患肢功能障礙,一旦血栓脫落還可導致肺栓死,甚至危及生命。目前認為“血管內(nèi)皮損傷、血流緩慢、血液高凝狀態(tài)”是DVT形成的病理基礎[2]。而近年來的研究顯示,高同型半胱氨酸血癥(hyper-homocysteine,HHcy)、炎癥反應是導致血管內(nèi)皮損傷,誘發(fā)DVT形成重要因素[3-4]。本研究通過檢測骨創(chuàng)傷患者的血清Hcy、高敏C反應蛋白(high sensitivity C-reactive protein,hs-CRP)水平,旨在探討其與骨科創(chuàng)傷患者DVT形成的關系。
1 資料與方法
1.1 一般資料
選擇2011年1月~2013年5月首都醫(yī)科大學附屬北京地壇醫(yī)院骨科收治的圍術期發(fā)生DVT的下肢創(chuàng)傷性骨折患者37例為觀察組,其中男17例,女20例;年齡18~68歲,平均(39.4±14.7)歲;其中骨盆骨折7例,股骨頸骨折9例,股骨干骨折14例,脛、腓骨骨折7例。以同期收治的35例無DVT形成的下肢創(chuàng)傷性骨折患者作為對照組,其中男16例,女19例;年齡21~73歲,平均(38.7±13.9)歲;其中骨盆骨折5例,股骨頸骨折10例,股骨干骨折13例,脛、腓骨骨折7例。所有受試者均對本研究方案知情并簽署知情同意書,且經(jīng)醫(yī)院倫理委員會通過。兩組患者性別構成、年齡、創(chuàng)傷部位等一般資料比較,差異均無統(tǒng)計學意義(P > 0.05),具有可比性。
納入標準:患者均在發(fā)病后6 h內(nèi)入院;均經(jīng)手術治療。排除標準:妊娠或哺乳期婦女;合并心血管疾病、糖尿病、血液系統(tǒng)疾病、結締組織疾病、惡性腫瘤等;合并嚴重肝腎功能不全;入院前1個月內(nèi)有感染性疾病史。對所有懷疑DVT的患者均及時行彩色多普勒超聲探查和(或)下肢靜脈造影檢查,DVT的診斷參照中華醫(yī)學會外科學分會血管外科學組制定的《深靜脈血栓形成的診斷和治療指南》[5]。除確診DVT的患者外,其余患者均在出院前1 d行下肢靜脈彩色多普勒超聲探查排除DVT。
1.2 方法
1.2.1 血漿Hcy水平檢測 所有受試者均在術前即刻采集靜脈血3 mL,加入乙二胺四乙酸二鈉(EDTA-Na2)抗凝管充分混勻,在1 h內(nèi)分離血漿后,采用全自動生化分析儀(美國Beckman公司,型號AU480)檢測血漿Hcy,Hcy參考值范圍為5.0~15.0 μmol/L。高于15.0 μmol/L即為HHcy,HHcy程度按Hcy水平分為:16~30 μmol/L為輕度,中度>30~100 μmol/L為中度,>100 μmol/L為重度。
1.2.2 血漿hs-CRP水平檢測 所有受試者均在術前即刻及術后24、48 h及1周后空腹時采集靜脈血3 mL,注入含枸櫞酸鈉溶液的試管內(nèi),離心機半徑r = 8 cm,轉速為=3000 r/min,離心10 min,取血漿置-70℃冰箱保存,2 h內(nèi)送檢驗科行hs-CRP水平檢測。采用免疫透射比濁法檢測,檢測儀器為日本奧林巴斯-Au640全自動生化分析儀,試劑盒購自Beckman公司,hs-CRP參考值范圍0~10 mg/L。
1.3 統(tǒng)計學方法
采用SPSS 17.0軟件進行統(tǒng)計學分析,正態(tài)分布計量資料以均數(shù)±標準差(x±s)表示,兩獨立樣本的計量資料采用t檢驗;重復測量的計量資料采用方差分析,兩兩比較采用LSD-t檢驗,計數(shù)資料比較采用χ2檢驗,等級資料比較采用秩和檢驗。以P < 0.05為差異有統(tǒng)計學義。
2 結果
2.1 兩組血漿Hcy水平比較
觀察組血漿Hcy水平為(27.06±4.22)μmol/L,對照組為(11.51±3.83)μmol/L,觀察組血漿Hcy水平高于對照組,兩組比較差異有高度統(tǒng)計學意義(t = 14.466,P < 0.01)。
2.2 兩組不同程度HHcy分布情況比較
觀察組33例(89.19%)患者為HHcy,而對照組僅7例(20.00%),觀察組嚴重程度高于對照組,組間嚴重程度比較差異有高度統(tǒng)計學意義(Z = 5.962,P < 0.01)。見表1。
表1 兩組不同程度高同型半胱氨酸血癥分布情況比較[n(%)]
2.3 兩組血漿hs-CRP水平比較
觀察組患者術后24 h血漿hs-CRP水平較術前升高,術后48 h進一步升高,且超過術后24 h水平,術后1周時仍高于術前水平,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 < 0.05);對照組術后24 h血漿hs-CRP水平較術前升高,術后48 h水平較術后24 h水平雖略有升高,但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 > 0.05),而在術后1周時降至低于術前水平,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 < 0.05)。組間比較,兩組術前比較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但觀察組術后24、48 h及術后1周時均高于對照組,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 < 0.05)。見表2。
3 討論
DVT是血液在病理狀態(tài)下深靜脈腔內(nèi)聚集形成血栓,阻塞靜脈管腔,導致靜脈回流障礙。骨科創(chuàng)傷患者由于創(chuàng)傷、失血致血容量減少、血流緩慢、臥床、手術、止血等多種因素影響極易發(fā)生DVT,因此早期識別DVT高危患者、采取積極有效措施有助于預防、減少DVT的發(fā)生。靜脈血管造影示診斷DVT的“金指標”,但其有創(chuàng)、費用高且操作不便,靜脈彩色超聲檢查診斷符合率高且為無創(chuàng)檢查,但不便于臨床作為常規(guī)篩查,臨床應用也受到一定限制。
Hcy是人體內(nèi)的一種含硫氨基酸,由Vgeaud于1932年首次發(fā)現(xiàn),在正常機體內(nèi)其生成和清除保持著動態(tài)平衡,飲食習慣及營養(yǎng)因素是對體內(nèi)Hcy水平最為直接和重要的影響因素[6]。已有研究顯示HHcy是導致DVT重要危險因素[3]。本研究結果也顯示在有DVT的骨科創(chuàng)傷患者中,Hcy水平顯著高于無DVT的患者,合并HHcy的患者比例也高于對照組,且在觀察組中,中重度HHcy患者比例也明顯高于輕度HHcy和Hcy水平正常的患者,顯示HHcy與DVT密切相關。目前認為HHcy導致DVT的可能機制包括Hcy通過自身氧化作用誘導血管內(nèi)皮細胞凋亡或直接損傷血管內(nèi)皮功能[7];Hcy引發(fā)氧化應激反應使一氧化氮(NO)、前列環(huán)素合成減少,通過形成Hcy巰基內(nèi)酯導致血小板的聚集和血栓形成[8];Hcy可增加多種凝血因子活性,促進血栓形成;并能抑制血栓調節(jié)素激活蛋白C的能力,降低活化蛋白C的抗凝作用;改變內(nèi)皮細胞表型,干擾纖溶酶原激活物的結合位點,抑制內(nèi)皮細胞的抗凝作用[9]等。
CRP是一種急性期非抗體性蛋白,在機體處于應激狀態(tài)或受到損傷時,其血漿水平迅速增加,起到激活補體、調理感染等作用,因此其水平增高是體內(nèi)存在炎癥反應的標志[10]。近年來有研究顯示炎癥因子與凝血反應存在密切關聯(lián)。研究還表明CRP可誘導單核細胞表達組織因子(TF),從而啟動機體凝血瀑布反應,繼而產(chǎn)生血栓,此外CRP還能激活補體系統(tǒng),損傷血管內(nèi)膜,促進血栓形成[11]。本研究也顯示在觀察組術后各時間段的血漿hs-CRP水平均顯著高于對照組。此外本研究通過動態(tài)觀察兩組血漿hs-CRP水平變化,結果顯示,觀察組術后48 h內(nèi)呈持續(xù)性升高,即使術后1周時仍高于術前水平,而對照組顯示其術后早期有所升高,但48 h后開始不再繼續(xù)升高,且在術后1周時已降至低于術前水平。上述結果顯示,術后hs-CRP水平均較術前升高,考慮與手術加重機體損傷所致,但經(jīng)術后處理,對照組水平可逐漸降低,而觀察組仍持續(xù)升高可能原因為:①與DVT形成時期有關。宋鑫亮等[12]研究發(fā)現(xiàn)hs-CRP水平與深靜脈血栓形成的病情程度,發(fā)生部位及發(fā)病的急緩相關,在DVT急性期hs-CRP水平明顯高于亞急性期和慢性期。②HHcy。研究顯示,HHcy損傷血管內(nèi)皮,刺激炎癥反應,引起炎癥因子IL-6水平升高,均可能使hs-CRP水平升高[13]。因此術后動態(tài)監(jiān)測hs-CRP水平變化不僅有助于識別DVT高危患者,對于hs-CRP水平持續(xù)升高的患者應及時行靜脈彩色超聲檢查篩查以早期發(fā)現(xiàn)DVT并采取積極防治措施。
綜上所述,本研究顯示HHcy與hs-CRP水平升高與骨科創(chuàng)傷患者DVT發(fā)生密切相關,均是導致DVT的危險因素,血漿hs-CRP水平的動態(tài)變化可能與DVT形成時間有關,因此對骨科創(chuàng)傷患者檢測Hcy水平,動態(tài)觀察hs-CRP水平變化,有助于識別DVT高?;颊?,對早期發(fā)現(xiàn)DVT并采取有效措施防治具有指導意義。
[參考文獻]
[1] Piovella F,Wang CJ,Lu H,et al. Deep-vein thrombosis rates after major orthopedic surgery in Asia. An epidemiological study based on postoperative screening with centrally adjudicated bilateral venography [J]. J Thromb Haemost,2005,3(12):2664-2670.
[2] Kinjo N,Kawanaka H,Akahoshi T,et al. Risk factors for portal venous thrombosis after splenectomy in patients with cirrhosis and portal hypertension [J]. Br J Surg,2010,97(6):910-916.
[3] Kokturk N,Kanbay A,Aydogdu M,et al. Hyperhomocysteinemia prevalence among patients with venous thromboembolism [J]. Clin Appl Thromb Hemost,2011,17(5):487-493.
[4] Kanz R,Vukovich T,Vormittag R,et al. Thrombosis risk and survival in cancer patients with elevated C-reactive protein [J]. J Thromb Haemost,2011,9(1):57-63.
[5] 中華醫(yī)學會外科學分會血管外科學組.深靜脈血栓形成的診斷和治療指南[J].中華普通外科雜志,2008,23(3):235-238.
[6] Qin X,Huo Y,Langman CB,et al. Folic acid therapy and cardiovascular disease in ESRD or advanced chronic kidney disease:a meta-analysis [J]. Clin J Am Soc Nephrol,2011,6(3):482-488.
[7] 陳春香,曹春芳,宋彩霞.高同型半胱氨酸和高胰島素水平對人血管內(nèi)皮細胞凋亡以及Caspase-3表達的影響[J].中國藥物與臨床,2012,12(10):1289-1291.
[8] Rius C,Abu-Taha M,Hermenegildo C,et al. Trans-but not cis-resveratrol impairs angiotensin-Ⅱ-mediated vascular inflammation through inhibition of NF-κB activation and peroxisome proliferator-activated receptor-γ upregulation [J]. J Immunol,2010,185(6):3718-3727.
[9] Gradman AH,Basile JN,Carter BL,et al. Combination therapy in hypertension [J]. J Am Soc Hypertens,2010,4(1):42-50.
[10] Black S,Kushner I,Samols D. C-reactive protein [J]. Journal of Biological Chemistry,2004,279(47):48487-48490.
[11] Gremmel T,Ay C,Seidinger D,et al. Soluble p-selectin,D-dimer,and high-sensitivity C-reactive protein after acute deep vein thrombosis of the lower limb [J]. J Vasc Surg,2011,54(6):48-55.
[12] 宋鑫亮.下肢深靜脈血栓形成與超敏C-反應蛋白、D-二聚體、同型半胱氨酸的關系[D].銀川:寧夏醫(yī)科大學,2011.
篇3
【Abstract】With the promotion of China's "13th Five-Year" construction period of reform and opening up strategy, the countries need a large number of cross-culture communication and international talents. The premise of effective communication between people of different backgrounds is not only to have a certain language foundation, but also to understand the foreign culture, and know the difference between local culture and foreign culture. Because teachers and students ignored the importance of culture in the teaching, and the lack of awareness of intercultural communication, the mode of intercultural foreign language teaching is not mature .the difficulties appear when the most of the students communicate in the process of intercultural communication . This paper probes into the students' intercultural communicative competence and College English teaching model.
【關鍵詞】跨文化交際;教學模式;探究
【Key Words】cross-culture communication;teaching mode;researching
《大W英語教學指南》(征求意見稿)把跨文化交際能力納入大學英語教學內(nèi)容當中,并指出大學英語課程重要任務之一是進行跨文化教育,要了解國外的社會與文化,增進對不同文化的了解、增強對中外文化異同的意識,培養(yǎng)跨文化交際能力。但由于種種原因導致了學生在跨文化交際過程中困難重重。在現(xiàn)代化技術快速發(fā)展的年代,傳統(tǒng)的教學模式已無法滿足學生的需求。
一、大學生“跨文化交際能力”及“教學模式”問卷調查數(shù)據(jù)分析
本文作者在李思明老師和孔鵬老師的鼎力相助下對煙臺南山學院2016級本科生和專科生(約450人)針對 “跨文化交際能力”及“教學模式”進行了問卷調查。此次調查共提出了你了解英語國家的習俗知識和文學知識嗎、在跨文化交際中你會盡量避免在語言和行為上冒犯對方嗎、在跨文化交際中你會注意彼此的文化沖突并采取相應策略嗎、你最喜歡哪種教學模式等13個問題,對??扑囆g設計、企業(yè)管理和本科物流管理、工商管理、服裝、環(huán)境設計等專業(yè)進行了數(shù)據(jù)分析,最終結果并不樂觀,只有你了解英語國家的價值觀和生活方式嗎、在跨文化交際中你會盡量避免在語言和行為上冒犯對方嗎、在跨文化交際中你會注意彼此的文化沖突并采取相應策略嗎等6個問題回答“基本了解、完全了解”比例達到30%及以上。其數(shù)據(jù)表明,無論是??粕€是本科生,他們的跨文化交際能力都不盡人如意,其原因分析大致如下:
(一)跨文化交際意識淡薄
在傳統(tǒng)教學模式下,課堂仍是以教師為中心,授課的重點仍是知識結構和語法等內(nèi)容的傳授,教師是授課者并不是指導者,嚴重忽略了學生在文化交際及能力表達方面的鍛煉,遠遠沒有形成一定的跨文化交際的氛圍。教師完全沒有擔當起“導演”的角色,學生跟沒有把自己完全放在“主角”的位置上,自然也不會主動去了解任何的文化知識。
(二)授課模式單一,內(nèi)容乏味
課時數(shù)的不斷減少,導致授課內(nèi)容上忽視了有關文化內(nèi)容的導入。任課教師為了完成教學任務,只好在課堂上“少提問多講課”,有關文化背景的導入則少之又少,課堂教學內(nèi)容和形式原則上應該是多元化的,但由于種種原因而忽略了內(nèi)容的趣味性和多樣性。
(三)自主學習意識薄弱
目前,學生仍處在被迫學習的狀態(tài)中,大部分學生若能完成老師布置的作業(yè)都是好學生了,更別提主動翻閱有關文化知識的書籍了。想要真正了解中西文化,必須博覽群書。
二、改變現(xiàn)狀的舉措
據(jù)調查數(shù)據(jù)分析,學生們更喜歡多媒體與網(wǎng)絡技術相結合的教學模式。這就表明,他們更喜歡充分利用現(xiàn)代技術,在“玩中學,學中玩”。
篇4
關鍵詞: 教學做一體化 高職英語教學 教學模式 教學實踐 應用
2005年起,寧波職業(yè)技術學院等多家職業(yè)院校紛紛在任課教師中進行“職業(yè)教育教學能力培訓及測評”,在教學中把職業(yè)教育與普通高等教育區(qū)分開,改革教學方法,進行課程設計,實施“教學做一體化”。2011年開始,筆者所在院校在主管教學的院長主持下,在全院范圍內(nèi)開展了“一體化”教學改革,舉辦了“教學做一體化”課程設計大賽和“一體化教學”講課、說課比賽。學院所有任課教師都對所教課程進行課程設計,包括課程整體設計與單元設計,并在實際教學中實踐與應用,極大地提高了教學質量。筆者作為一名大學英語公共課老師,在教學中不斷嘗試“教學做一體化”的改革與創(chuàng)新,下面談談“教學做一體化”在高職英語教學中的實踐與應用。
一、高職院校公共英語的教學現(xiàn)狀
高職英語課程是高等職業(yè)教育學生必修的一門公共基礎課程,是為培養(yǎng)面向生產(chǎn)、建設、服務和管理第一線需要的技術型人才的目標服務的。教育部高等學校高職高專英語類專業(yè)教學指導委員會關于《高職高專英語教學文件》中指出,高職英語課程應以培養(yǎng)學生實際應用英語的能力為目標,注重培養(yǎng)學生實際應用語言的技能,培養(yǎng)學生的學習興趣和自主學習能力,提高學生的綜合文化素養(yǎng),增強學生的就業(yè)競爭力。
然而,目前高職公共英語教學中,普遍采用以學科為導向、以知識為目標、以教師為主體、以應試為基礎、以邏輯為載體、理論與實踐分離的教學模式。
由于生源質量的問題,許多學生英語基礎較差。老師按照傳統(tǒng)的教學方法:講單詞,語法,課文大意,回答問題,課后習題。學生認為大學英語和初中高中沒什么區(qū)別,沒什么新意,老師總是講一些自己不擅長的東西,講一些沒趣的和沒用的東西,于是上課睡覺、發(fā)呆、玩手機、聽MP3的現(xiàn)象屢禁不止。學生這樣的學習態(tài)度勢必會引起教師的反感,老師覺得自己的辛勤工作得不到認可和尊重,認為生源質量太差,沒法教。于是師生之間在英語課堂上不能進行良性互動,甚至誰也不買誰的賬。老師想:我講我的課,你們愛聽不聽。學生想:我做我自己的事,你愛講什么與我無關。如此惡性循環(huán),導致老師教得辛苦,學生學得疲憊。
要改變教學現(xiàn)狀,必須在大學英語教學中把學科導向轉變?yōu)槁殬I(yè)活動導向,知識目標轉變?yōu)槟芰δ繕耍處熤黧w轉變?yōu)閷W生主體,應試教育轉變?yōu)樗刭|教育,邏輯載體轉變?yōu)轫椖枯d體,進行課程設計,使大學英語知識、理論和實踐一體化,將“教、學、做”三者統(tǒng)一起來。
二、“教學做一體化“的教學模式
美國早期機能主義心理學的重要代表,著名的實用主義哲學家、教育家和心理學家約翰·杜威(John Dewey)最早提出了“從做中學”這個基本原則,杜威認為,“從做中學”也就是“從活動中學”,使在學校里知識的獲得與生活過程中的活動聯(lián)系了起來。他反對傳統(tǒng)的灌輸和機械訓練,強調從實踐中學習的教育主張。
我國偉大的教育家和思想家陶行知先生主張“生活即教育”,“社會即學校”,“教學做是一件事,不是三件事。我們要在做上教,在做上學”。他以種田為例,指出種田這件事,要在田里做的,便須在田里學,在田里教。在陶行知看來,“教學做合一”是生活法,也是教育法,它的含義是教的方法要根據(jù)學的方法,學的方法要根據(jù)做的方法,“事怎樣做便怎樣學,怎樣學便怎樣教。教而不做,不能算是教;學而不做,不能算是學。教與學都以做為中心”??梢娝貏e強調要親自在“做”的活動中獲取知識。
三、“教學做一體化”在高職公共英語教學中的實踐與應用
以筆者所在的廣州科技職業(yè)技術學院為例,大學英語是全院各專業(yè)(除商務英語專業(yè))大一學生的公共必修課,共4學分,每班每周4課時,選用教材為大連理工大學出版社出版,龔耀教授主編的《世紀英語綜合教程》。自2011年學院推行“教學做一體化”改革以來,筆者進行了大學英語課程整體設計與單元設計,反復實踐與應用。
在對大學英語“教學做一體化”課程整體設計時,首先不能局限于教材的內(nèi)容與順序,要對教材內(nèi)容進行重組,按照重組的教學內(nèi)容設計一個或幾個貫穿整個課程的大型綜合項目,項目要兼實用性、典型性、趣味性、可行性。以《世紀綜合英語II》課程整體設計為例,筆者給學生設計了以下幾個項目和任務:
(1)制作英文招聘廣告,英文簡歷,英文求職信,小組模仿電視節(jié)目《職來職往》自編自導并表演。
(2)制作交通標志并配英語說明,自編情景劇表演模擬開車。
(3)假設你是一名導游,為外國游客介紹景點。
(4)假設你是一名環(huán)保志愿者,擬一份英文環(huán)保倡議書并演說。
(5)在班上展示你最喜歡的某件衣服,并用英文描述你這件服裝的特色。
從以上項目和任務可以看出,教學的目標沒有出現(xiàn)掌握什么什么知識的抽象目標,整個教學以學生為中心,體現(xiàn)能力本位,學生必須從“完成一個任務,做一件事”入手,老師以“學生做事的效果”做評價,教師不再是單純講授知識的角色,而是引導行動。
在對大學英語“教學做一體化”課程單元設計時,同樣要本著能力目標、任務訓練、學生主體的原則,以《世紀綜合英語II》第一單元Unit1 Job seeking課程單元設計為例。
1.能力目標:
(1)用職場英語進行面試交流
(2)制作英文簡歷和求職信
(3)制作有特色的招聘廣告
(4)進行職業(yè)初步規(guī)劃
重點:①英文簡歷與招聘廣告的制作;②模擬面試。
難點:職業(yè)準備與規(guī)劃。
2.解決方法:
(1)任務驅動法:本單元總體任務就是如何為理想的職業(yè)做準備,圍繞這個總體任務,分解成各個分任務。
(2)求職英語頭腦風暴法:每位同學說出2~3個與求職有關的單詞或句子。
(3)視頻教學法:引入本單元時播放《職來職往》節(jié)目片斷。
(4)小組協(xié)作法:班級分組,各組成員共同協(xié)作處理課文,分組制作招聘廣告。
(5)角色扮演法:情景表演模擬面試。
3.參考資料與媒體。
(1)張晶.面試英語.大連理工大學出版社.
(2)任奎艷.世紀商務英語寫作訓練.大連理工大學出版社.
(3)求職視頻文件.職來職往》節(jié)目.
(4)面試視頻文件.煮熟的鴨子飛了.
(5)面試視頻文件.外企面試實例.
4.教學條件
(1)多媒體教室
(2)海報紙若干張
(3)A4紙若干張
(4)水寫筆若干支
四、結語
與普通高校學生相比,雖然高職院校學生邏輯推理能力欠缺,但他們直觀表現(xiàn)力強,因此,在高職英語教學中,要因“材”施教,積極進行課程設計,充分發(fā)揮高職學生的表現(xiàn)力,讓他們在“做”中學。與傳統(tǒng)教學相比,“教學做一體化”既能激發(fā)每位同學的課堂參與熱情,又能培養(yǎng)學生之間的團隊協(xié)作能力。小組成員互相合作,互相督促,共同學習,能高效地完成教學任務。學生在課堂中的活動成果可展示并互相評比,使學生具有成就感。在實施“做”的環(huán)節(jié)中,以往上課最喜歡睡覺的同學竟然能制作出許多意想不到的創(chuàng)意作品,這也是實踐戴士弘博士提出的職業(yè)教育課程教學設計改革的一個重大驚喜。由此可見,“教學做一體化”對于提高高職英語教學質量的作用毋庸置疑。
參考文獻:
[1]陳永芳.職業(yè)技術教育專業(yè)教學論[M].清華大學出版社,2007.
[2]戴士弘.職業(yè)教育課程教學改革[M].清華大學出版社,2007.
[3]盧曉中.高等教育概論[M].高等教育出版社,2009.
篇5
關鍵詞:大學生;英語;學習興趣;策略
愛因斯坦曾經(jīng)講過“興趣是最好的老師”,俄國教育學家烏申斯基認為:沒有興趣的強制性學習,將會扼殺探求真理的欲望。教學實踐也證明:學習興趣濃、積極性高的學生,能認真主動地學習,遇到困難能發(fā)揮主觀能動性,尋找解決的途徑;而學習興趣低的學生,學習不專心,積極性差,對英語感到厭煩??梢娂ぐl(fā)學生學習的興趣是促進英語教學的重要手段。因此,應當努力探索和發(fā)現(xiàn)激發(fā)學習英語興趣的方法,圍繞這一課題,筆者在教學實踐中做了如下探討和嘗試:
一、轉變教學觀念,建立以學生為主心的課堂教學模式
資深英語教育專家何兆熊教授指出,目前很多學生在學英語過程中存在急于求成的誤區(qū),對英語學習沒有興趣,只知道多背點單詞、多做點語法題目,導致高分低能。教師通常把考試作為教學目的,把考試通過率作為衡量教學的尺度,教學中常常把如何答題,如何考高分,如何通過英語等級考試作為教學重點。這樣的錯誤觀念,十分不利于激發(fā)學生學習英語的興趣。要激發(fā)學生的學習興趣,發(fā)揮學生學習的主觀能動性,教師首先要在思想上轉變這種觀念。要讓學生認識到英語不只是一門為了畢業(yè)找工作而必須通過的課程,而更是現(xiàn)代社會生活一種實用的必需技能,從而增強學生學習動機。具體地講,教師在教學思想和觀念上應做到以下幾個轉變:即教學內(nèi)容必須從語言知識的講授為主轉變?yōu)橐耘囵B(yǎng)學生交際能力為中心;教師應從知識的傳授者轉變?yōu)閷嵺`能力的指導者和質量監(jiān)控者;課堂教學模式由以教師為中心轉變?yōu)橐詫W生為中心;由單純重視語言運用的準確性轉變?yōu)榧戎匾暅蚀_性,又重視流利性。同時,還要著重處理好知識,能力與素質三者之間的關系,以及教與學的關系。樹立起學習知識是基礎,培養(yǎng)能力是關鍵,提高學生綜合素質是目的的思想,后者則要改變傳統(tǒng)的教學模式,把大學英語教學的重點由語言知識學習轉變到培養(yǎng)學生綜合語言運用能力上來。
要實現(xiàn)由傳統(tǒng)教學模式到以學生為中心的教學模式的轉變,必須先了解大學生心理、認知和思維發(fā)展特點。當代大學生心理發(fā)展逐步趨向成熟的階段,這一階段的學生精力旺盛,抽象思維能力迅速發(fā)展,想象力豐富,思維活躍,求知欲強,表現(xiàn)力和自我意識強烈,獨立思考能力也不斷增強。而傳統(tǒng)的教學模式是教師說學生聽,教師基本上在唱“獨角戲”。這種“填鴨式”英語教學模式,忽略了作為主體的學生的心理狀態(tài)。學生在這種模式下是消極、被動地學習。從生理學講,單一的容易導致大腦刺激的單調,使興趣轉化為抑制,降低學習效率。因此,用傳統(tǒng)的教學方法進行教學,即使學生有學習英語的愿望,但單調的教學模式也會抑制他們的興趣,從而降低學習效率。所以打破固有的教學模式,變講堂為學堂,建立以學生為中心的課堂教學模式,從學生的實際學習需求出發(fā),不再是教為考的單一目標,而是以教學應用為目標。以學生為中心的教學模式充分兼顧大學生的心理發(fā)展,既滿足學生的學習需求,又滿足教學的客觀需要,調動學生學習的積極性和主動性,激發(fā)學生的英語學習興趣,提高教學效果,
二.創(chuàng)造輕松、愉快的課堂學習氣氛,調動興趣。
教學不僅是教與學的關系,同時也是師生雙方感情和思想交流的活動。教師要在課堂上創(chuàng)造一種輕松愉快的氣氛,將學生呆板的、被動的學習狀態(tài)轉變?yōu)榛钴S的、主動的學習狀態(tài)。心理學研究表明,輕松愉快的學習氛圍能使學生以愉快的心境學習思考并獲得知識,有助于培養(yǎng)學生的學習興趣。
教師通過塑造優(yōu)秀的講臺形象吸引學生的注意力,建立融洽的師生關系。教師可親可敬的形象和合情合理的誘導都能激發(fā)學生的自信心和學習興趣。教師在課堂上應該是精神飽滿、充滿自信、和藹可親。如果課堂上教師過于嚴肅,會令學生感到緊張,甚至產(chǎn)生焦慮情緒,給學生造成精神上的壓抑感,從而直接關系到教學效果。受學生喜歡的教師一走進課堂,課堂氣氛就會顯得活躍,學生的學習興趣就會油然而生。反之,學生對某位教師不喜歡不信任,那么對他所教的課也不會產(chǎn)生興趣,甚至討厭這門課。可見情感是成功教學的第一要素,是打開學生心靈窗戶的鑰匙。這就要求教師積極轉變角色,重視情感投資,變知識的傳播者為學生學習活動的積極參與者。教師應經(jīng)常深入到學生中去,了解他們的喜怒哀樂,做他們的知心朋友,以自己真摯的愛喚起學生的共鳴,使師生關系更加和諧融洽,從而使學生不怕出錯誤,敢于開口講英語,感到學英語是一件快樂的事。要做到這一點,教師應注意以下幾個方面:1、及時反饋信息,適當進行獎懲。外語教師應對學習結果及時做出評價,善于抓住學生的“閃光點”,多表揚少批評,讓學生不斷地體會到成功的喜悅。2、對待學生要民主平等,不斷地向學生證明,他們是有價值的人。3、在任何情況下都應對學生的表現(xiàn)有足夠的耐心。4、充分了解學生,對不同水平的學生應有不同的任務要求,以使不同程度的學生都能享受到成功的快樂,增強他們的自信。5、課堂教學應以學生為中心,鼓勵學生積極參與到課堂活動中。這種輕松、愉快的課堂氣氛,能使學生保持積極的情感和強烈的求知欲望,激發(fā)學習興趣。
三、采用靈活多樣的教學方式、方法
英語教學大綱強調“開展豐富多彩的英語課外活動有利于提高學生學習英語的興趣和積極性?!币虼?,在教學當中,教師應該根據(jù)學生的特點,靈活地采用多種教學形式和方法,將培養(yǎng)學生的外語興趣貫穿于整個教學過程中。大學課堂不同于中學課堂,大學生思維活躍、善于獨立思考,發(fā)現(xiàn)問題和解決問題的能力增強。要取得較好的課堂教學效果,就要充分利用這個特點,讓大學生在課堂中更多地思考、實踐和創(chuàng)新,從而掌握語言技能。同時,為滿足大學生的表現(xiàn)欲和求知欲,可以利用他們想象力豐富,自我意識增強的特點,我們可以根據(jù)教學內(nèi)容,進行如下活動:1.演講及角色扮演。由于大學生課余自由支配時間較多,這項活動可以為大學生自主學習創(chuàng)造條件,同時也滿足大學生表現(xiàn)欲,增強學生學習自信心。2.討論和辯論。培養(yǎng)學生獨立思考能力和學生的協(xié)作精神。3.讓學生經(jīng)過準備代替教師講解某個部分,以訓練學生將發(fā)散性思維與集中思維有效結合。當學生們在講課結束后得到教師和其他同學的肯定時,他們會有一種成功的體驗,這就形成了教與學的良性循環(huán)。還可以給學生講幽默故事、教唱英語歌曲等,有時甚至可以讓學生上講臺試講,課下讓學生成立興趣小組或組織英語晚會,運用比賽等活動引進競爭意識,利用學習成果的反饋作用,讓學生看到自己的進步,激發(fā)他們進一步學習的欲望。教師應有意識地提出一些開放性的問題,啟發(fā)學生從不同的途徑探討問題,鼓勵學生發(fā)表自己的意見。以設問法貫穿課堂始終,以課堂討論鼓勵創(chuàng)新思維。以此來配合外語教學,使學生始終保持學習外語的濃厚興趣。
四、充分利用現(xiàn)代教育技術,創(chuàng)設豐富多彩的活動課激發(fā)興趣。
計算機網(wǎng)絡使教師和學生之間,學生與學生之間,可以隨時隨地討論學習中出現(xiàn)的問題,并及時解決問題,優(yōu)化課堂教學結構,提高教學效果。學生對新生事物總是具有極強的接受力和領會能力,以“學生為中心”的課堂教學,采用這些先進的技術手段,形成豐富生動、活潑多變的課堂環(huán)境,提高學生獲取知識的主動性和積極性,提高教學效果?,F(xiàn)代教育技術能把抽象的文字符號具體化、形象化,激發(fā)學習興趣和求知欲,調動學習積極性,強化動機,增強記憶。這無疑將促進教學質量,提高教學效率。嘗試將計算機及先進的語言設備與英語教學相結合,創(chuàng)設豐富多彩的活動課,能激發(fā)學生的參與意識和自主能力,激發(fā)學生的學習興趣。不但提高了課堂實效,同時也把學生領進了一個新的科技領域,使他們早日適應現(xiàn)代化社會對他們的要求,早日成為跨世紀高素質人才。
結語
教師在以學生為中心的教學模式不再單純是知識輸出者,而更應該是學生自主學習的引導者。外語教學中心從教師轉向學生并不意味著教師作用的減少。相反,這種轉移對教師提出更高的要求,教師應有精深的專業(yè)知識,廣博的科學文化知識,豐富的教育科學知識,富有教育機智。同時掌握多媒體技術和網(wǎng)絡技術,精心設計好每一堂課,吸引學生的注意力,激發(fā)學習的情感,培養(yǎng)其學習興趣。另外,英語教師講課時應該利用大學生豐富的想象力,將趣味性融入英語課堂教學,使學生更容易理解和掌握英語知識和技能,使大學生們逐漸獲得學習成就感,從而對英語課堂更感興趣。相信在以學生為中心的教學模式的引導下,學生自主學習的能力會逐步增強,對英語學習的興趣會逐步增加,學習效果必然得到提高。
總之,興趣是推動學生學習的內(nèi)在動力。教師要因時、因地、因人,創(chuàng)設多種能激發(fā)學生學習興趣的教學情景,增強英語課堂教學效果,提高學生的綜合語言運用能力。
參考文獻:
[1]《全日制義務教育普通高級中學英語課程標準》(實驗稿),北京師范大學出版社,2001.
[2]賈冠杰.外語教育心理學[M].南寧:廣西教育出版社,1996.
[3]王初明.影響外語學習的兩大因素與外語教學[J].外語界,2001,6:8-12.
[4]王薔.英語教學法教程[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0.
[5]肖禮全.英語教學方法論[M].北京:外語教學與研究出版社,2006.
篇6
編寫這一系列教材理念與新《標準》的目標和特點是吻合的,旨在讓學生在“體驗”中學習外語,在“體驗”外語中更有效地學習和掌握外語。體驗式的教學模式標志著教育界對學生生命活動意義的關注與重視,該模式強調以人為本,突出個性化學習,注重英語學習者在語言的氛圍中通過親身體驗來獲得語言知識。其體驗式的教學設計,體現(xiàn)了我國教學改革的精神,順應了時代潮流。
近年來,國內(nèi)關于體驗教學的相關研究成果不是太多,但是呈現(xiàn)日漸增長勢頭。在這方面研究較為突出的是王寅先生,他首先提出了“語言具有體驗性”觀點,認為語言表達層面的體驗性主要包括語音層面、語法層面、詞匯層面和語篇層面。此外,高等教育出版社外語教學研究與發(fā)展中心還于2007年 4月啟動了“體驗式英語教學理論與實踐”國家社會科學基金項目子課題的招標工作,旨在加快體驗式英語教學理論的發(fā)展,促進教學方法和手段的完善, 從而提高教學質量。因此,作為語言學習中重要組成部分的“體驗式”英語詞匯教學,具有較強的應用價值,它會讓師生在教學的過程中逐步“體驗”到英語教學互動的樂趣,對大學英語詞匯教學的改革起到推動作用。
一、體驗哲學:
體驗式教學的理論基礎美國語言學家Lakoff和Johnson于1999年出版了《體驗哲學:基于體驗的心智及對西方思想的挑戰(zhàn)》,在書中提出了“體驗哲學”(Embodied Philoso- phy)這一理論。體驗哲學的主要理論思想概括起來有三條基本原則———心智的體驗性,認知的無意識性和思維的隱喻性,其中最為重要的是心智的體驗性。體驗哲學認為,人類的范疇、概念、推理和心智是基于身體經(jīng)驗形成的。人類的認識始于范疇化, 概念系統(tǒng)是根據(jù)范疇組織起來的。人類自從有了語言,就自然會將概念化和范疇化的結果相對固定在詞匯表達中,這稱為范疇或概念化的詞匯化,因此, 范疇化具有體驗性特征,概念與詞語也具有體驗性特征。
可見,英語詞匯的體驗性是對語言眾多屬性的一個補充。語言主要是人們通過感覺器官在對世界體驗的基礎上經(jīng)過認知加工逐步形成的,是主客觀互動的結果。人類的認識是基于對自身和空間的理解,沿著由近及遠,由具體到抽象,由身體和空間到其他語義域的道路逐步發(fā)展起來的。人類作為認知和語言形成的主體,在其形成的整個過程中自然發(fā)揮著最為關鍵的作用,這是不言而喻的。由此可見,通過體驗學習語言知識不但有足夠的理論依據(jù),也有重大的實踐意義。David Nunan也指出, 對教學理念各個方面均有深遠影響的變化就是從知識“傳授式”的模式向“體驗式”模式的轉變。體驗式教學強調“以學生為中心”、“以任務為基礎”,讓學生通過教師設計的真實有效的交際活動體驗和發(fā)現(xiàn)語言使用原則,培養(yǎng)語言使用技能并能夠應用到實際交流中。
學生在教學活動中充當主體角色,自己去體驗整個學習過程,其角色是積極的參與者、大膽的表演者、有效的語言使用者、教師指導下的自主學習者。老師不再是單向的知識傳遞者,而是技能訓練的策劃者和整個體驗學習活動的組織者,在課堂中組織學生參與各種類型的語言交際活動,為學生提供豐富的學習情境,幫助和指導學生總結自己的經(jīng)驗,真正實現(xiàn)以學生為中心、以互動式和啟發(fā)式為教學方法的英語教學。大學英語教師可以根據(jù)教材和大綱,結合自己豐富的教學經(jīng)驗和與眾不同的教學優(yōu)勢,以學生為中心,創(chuàng)造出針對性強、生動有趣的教學形式并組織學生開展豐富而有實效的語言技能訓練活動,始終堅持“教為練,練為用”的原則。只有這樣,教育才真正走進學生的內(nèi)心精神世界,在學生的心靈與人生中留下有意義的痕跡,這也符合學生在認知上螺旋上升、不斷深入的學習規(guī)律。
二、體驗式英語詞匯教學的特點
(一)體驗式學習將英語詞匯學習引向深入詞匯教學中最薄弱的環(huán)節(jié)在于學生的深層知識或詞匯知識結構,但在詞匯教學方法上仍存在一些誤區(qū),如將英漢詞義籠統(tǒng)地對應起來,利用翻譯手段講解,或者先講某生詞在上下文的意思,然后舉例說明其語法結構的規(guī)則,而未能從構詞法、語義語用等方面去系統(tǒng)分析、拓展,結果是學生只會死記生詞的字面意思,對于詞的完整意義和使用方法卻不甚了解,不能靈活運用。
Oxford認為記憶策略可以幫助單詞構建成語塊。通常采用的技巧是:根據(jù)語義特征劃定詞語范疇,通過聯(lián)想擴展詞匯或把新詞用于語境之中;采取適當?shù)男袨?如利用身體的各種反應和不同感覺)增強記憶效果;根據(jù)學生的記憶特點,及時調整他們的記憶策略,使他們充分利用自己的體驗和已有知識加速詞匯的學習過程,指導學生把新學的知識合并到自己的詞匯內(nèi)存中。因為哲學意義上的體驗,不是粗淺的體會、簡單的直覺,而是對事物的深切領會。具體到英語學習上,學生的學習體驗不只是得到“魚”,更重要的是學生在學習過程中獲得了“漁”,即學習英語和使用英語的方法。因此,在實際的課堂活動中教師應通過大量的語言事例來幫助學生找到語言學習的規(guī)律,通過規(guī)律的探尋將英語詞匯學習引向深入,做到靈活運用、舉一反三,使學生產(chǎn)生成就感和自信,從而變被動式的應試教育為具有主觀能動性的自主學習。
篇7
收稿日期:2013-09-21
基金項目:長沙理工大學教學改革研究項目“《工程地質》雙語教學研究與實踐”(2012)資助;國家自然科學青年基金(51208063)
作者簡介:張永杰(1981-),男,長沙理工大學土木與建筑學院講師,博士,主要從事巖土工程教學與研究,(E-mail)。
摘要:根據(jù)工程地質課程雙語教學調研結果與實踐經(jīng)驗,文章分析了高等院校土木工程專業(yè)開設工程地質課程雙語教學的必要性和教學現(xiàn)狀,并從教材與授課內(nèi)容選定、英語教案編寫與課件制作、雙語教學方式的選擇、雙語教學考核方法與雙語教學效果評價等方面闡述了工程地質課程雙語教學的實施方法,為課程實施與改革提出了建議,以期為教學實踐提供借鑒。
關鍵詞:工程地質;雙語教學;實施方法;教學效果
中圖分類號:TU42;G642.4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005-2909(2014)01-0094-05
隨著國際人才交流和國際合作的日趨頻繁,高等教育國際化、科研項目國際化已經(jīng)成為一種必然趨勢。為此,有必要積極推動外語教學,提高大學生的國際交流與合作能力。教育部曾召開高等學校本科教學工作會議專門討論公共課和專業(yè)課的雙語教學改革。工程地質是土木工程專業(yè)的基礎課程,是各類工程建設的基礎,工程人員解決地質條件與工程活動之間矛盾的能力強弱將直接決定工程建設質量的優(yōu)劣與對生態(tài)環(huán)境的危害程度,為了適應工程建設全球化的發(fā)展趨勢與工程技術人員國際交流的需要,有必要在土木工程專業(yè)開設雙語教學,特別是工程地質等專業(yè)基礎課程。
一、工程地質課程雙語教學的必要性
(一)工程地質學科發(fā)展的需要
隨著社會的進步,中國工程地質學科經(jīng)歷了從無到有,從小到大,從知之甚少到內(nèi)容豐富、獨具特色的發(fā)展過程?,F(xiàn)階段南水北調、西部梯級水電站、高速公路與鐵路、城市軌道交通等基礎工程建設對工程地質的研究與教學提出了新的要求。此外,多種地質災害頻發(fā),如舟曲泥石流、西部水電工程滑坡、地面塌陷等,對人民生命和財產(chǎn)造成了重大損失。工程建設與地質災害預防、治理中出現(xiàn)的新現(xiàn)象、新問題,需要新的理論進行闡釋以及新技術進行治理,因此,有必要借鑒國外成熟經(jīng)驗與先進理論,并在此基礎上進行創(chuàng)新,這就要求工程地質研究人員具備較強的外文閱讀水平,能準確理解相關表述,以便盡快提高研究水平。
(二)學術交流國際化的需要
改革開放的深入和科學技術的快速發(fā)展,國際學術交流日趨常態(tài),相關院校與科研所開始主辦大量國際學術論壇與國際學術會議,越來越多的中國學者在國際學術交流中作研究報告。同時,在英文學術期刊上發(fā)表的學術論文逐年增加,水平也不斷提高。這就要求科研工作者不但對工程地質專業(yè)有深刻理解,還要能熟練運用國際通用交流語言——英語,對自己的思想進行準確、精煉的表述,與國際同行進行自由交流。
(三)工程建設國際化的需要
工程建設國際化日趨明顯,中國重大工程不斷引入國際專家咨詢團,同時中國建設公司承接或合作開發(fā)大量國外建設項目,這就需要工程技術人員具有較強的專業(yè)知識外語水平,能讀懂理解國際標準、圖紙和勘察設計報告等,并能與國外工程人員進行有效溝通,指導國外工程人員進行正確施工。
教育部曾指出:“實施雙語教學是中國高等教育適應經(jīng)濟全球化趨勢,培養(yǎng)具有國際合作意識、國際交流與競爭能力的外向型人才的重要途徑?!备咝W鳛榕囵B(yǎng)國際人才的重要基地,有必要在專業(yè)知識方面對未來的科研人員或工程技術人員有目的地進行專業(yè)英語培養(yǎng),使學生今后能更好地適應國際交流的需要。因此,應從本科開始進行工程地質雙語教學,使學生在理解、掌握專業(yè)知識基礎上,掌握專業(yè)英語詞匯,了解相應的英語表述,激發(fā)英語閱讀興趣,提高學生閱讀國外文獻和英語思維的表達能力,為今后進一步專業(yè)英語知識學習奠定基礎。
二、工程地質課程雙語教學現(xiàn)狀分析
在土木工程專業(yè)教育中推行雙語教學目前國內(nèi)尚處于起步階段,全國僅少數(shù)院校進行試點,最具代表性的為清華大學與同濟大學土木工程專業(yè),主要開設結構力學、混凝土結構基本原理、建筑鋼結構設計和建筑結構抗震等課程,任課教師大部分都具有較長時間國外學習或工作的經(jīng)歷,且部分課程聘請外教參與教學,教學效果相對來講比較好,其他學校則限于師資緊缺,僅對部分專業(yè)課程進行雙語教學[1]。筆者所在工作單位長沙理工大學開設了混凝土結構設計原理、土力學與基礎工程等雙語課程,從教學效果來看并不十分理想。針對工程地質課程雙語教學,目前實施效果較好的院校為同濟大學,筆者所在單位對留學生進行工程地質英語授課已有5年,筆者開展雙語教學已有2年,通過教學實踐與調研,筆者認為工程地質課程雙語教學主要存在如下問題。
(一)教材內(nèi)容有待重建
教材是教學的根本,雙語教學需要同時選擇中文教材與英文教材。國內(nèi)工程地質中文教材較多,根據(jù)學科特點與課程設置較易選擇合適的教材;而英文教材相對較少,且教材編排針對國外教學要求,將其原版引進存在教學內(nèi)容不協(xié)調、教學側重點不同以及難易程度不同等問題,此外,還涉及版權問題,教學成本較高,學生難以承受。同濟大學工程地質雙語教學中文教材選用孔憲立、石振明主編的《工程地質學》,英文教材以F. G. Bell編著的Engineering Geology為主,以Tony Walthan編著的Foundations of Engineering Geology為輔[2]。筆者所開設的工程地質雙語教學中文教材選用竇明健主編的《公路工程地質》,英文教材同樣選用F.G. Bell編著的Engineering Geology,實施過程中教學內(nèi)容不對應問題較突出,且內(nèi)容側重點不同,與中文教材相比,英文教材更注重概念、性質與原理的闡述,淡化力學特性與計算方法的講解,注重工程地質相關概念體系的建立。因此,如何結合國內(nèi)工程地質教學實際情況,并根據(jù)雙語教學的特點和需要,適當編排課程內(nèi)容,編制合適的英文教材就成了雙語教學至關重要的問題。
(二)雙語師資緊缺,水平有待提高
雙語教學的關鍵在于師資,我國雙語教學尚處于起步階段,師資培訓、評價體系不完善,雙語教學質量和師資整體素質有待進一步提高。雙語教學要求教師既精通專業(yè)知識,又具備熟練的外語授課能力。多數(shù)院校的教師往往難以達到,如筆者所在教研室,講授工程地質的教師達9人,均具有豐富的教學經(jīng)驗與大量的工程實踐經(jīng)歷,精通專業(yè)知識,但大部分缺少使用外語授課的能力,而英語授課能力較強的教師卻缺乏專業(yè)知識。筆者在前任主講黃生文教授指導下進行雙語教學,開課初期也感到壓力巨大,一次課往往需要準備1~2天,需要閱讀大量外文資料,掌握講授過程中可能用到的專業(yè)詞匯,盡管授課水平不斷提高,能夠與學生進行自由溝通,但一些專業(yè)詞匯的應用仍不熟練,缺乏系統(tǒng)培訓。
(三)教學方式落后,形式有待改進
教學方式是開展雙語教學的重要因素之一。外語語言教學或專業(yè)名詞外語詞匯的教學模式是國內(nèi)高校雙語教學的普遍現(xiàn)象,違背了雙語教學的初衷?,F(xiàn)階段雙語教學實施過程主要存在兩種形式:其一,教案與課件均采用英文編寫,主要采用英語授課,部分較難理解的內(nèi)容,如結構面產(chǎn)狀、赤平投影與地質識圖等,英文講解后再以中文進行闡述。該方式符合雙語教學的基本要求,能實現(xiàn)雙語教學的目的,但大部分教師在實施過程中受英語運用水平的限制,課堂講授過程往往照讀課件或重復預先準備好的英語課堂用語,不能自由發(fā)揮,學生聽課感到拘謹,實際效果不理想。其二,教案與課件采用中英文編寫,采用中文授課,僅對專業(yè)詞匯重復英文表述,考試采用英文試卷,但可采用中文答題。該方式基本屬于中文授課,只是在授課過程中穿插講解部分專業(yè)英語詞匯,有悖雙語教學的目的,學生只是對部分專業(yè)詞匯有一個模糊的印象,達不到“通過外語學習專業(yè)知識和技能”的目的。因此,如何根據(jù)教師、學生的語言能力以及雙語教學要求與目的,確定合適、有效的教學方式成為雙語教學能否成功實施的關鍵之一。
(四)學生英語水平有待提高
學生是雙語教學除了教之外另外一個關鍵環(huán)節(jié),學生英語水平高低也直接影響雙語教學的質量。工程地質作為專業(yè)基礎課,一般設置在大學二年級第一學期或第二學期,該階段的學生正忙于大學英語四級或六級考試,用于雙語學習的時間相對較少,且大部分學生英語水平較弱,不具備較好的英語讀寫能力、聽說能力和足夠的基礎詞匯量,對他們進行專業(yè)基礎課的雙語教學存在較大困難,難以達到預期的教學效果。根據(jù)英語水平對學生進行分班,雙語教學僅針對英語水平高的學生進行,這樣教學效果比較明顯,但該方法在實際操作過程中存在較大困難,有時學生數(shù)量太少,難以分班。如何在雙語教學過程中調動學生學習積極性,提高學生英語水平成為雙語教學需要解決的另一關鍵問題。
三、工程地質課程雙語教學實施方法
根據(jù)國內(nèi)其他高校工程地質課程雙語教學調研結果,并結合筆者所在高校實際情況,工程地質課程雙語教學具體實施方法如下。
(一)教材與授課內(nèi)容選定
筆者所開設的工程地質雙語教學中文教材選用竇明健主編的《公路工程地質》[3],英文教材選用F. G. Bell編著的Engineering Geology[4],中文教材與英文教材的主要內(nèi)容對比如表1所示。總體對比可知,中英文教材在工程地質基本理論知識、各類工程地質條件和問題以及勘察與分析評價方法等方面基本相同,但英文教材還涉及巖石與土體的工程力學特性、地質材料的工程應用、地質災害風險評估與防災技術等方面的內(nèi)容,相比中文教材內(nèi)容更豐富。鑒于工程地質課程32課時的局限,難以對中英文教材中的全部內(nèi)容進行講解,通過國內(nèi)外工程地質講授內(nèi)容的對比分析,選定了雙語教學的主要內(nèi)容,如表2所示。
表1 工程地質中英文教材內(nèi)容對比章號中文教材英文教材1巖石Rock Types and Stratigraphy2地質構造Geological Structures3風化與地表流水的地質作用Surface Processes4地貌與第四紀松散沉積物Groundwater Conditions and Supply5地下水的地質作用Description, Properties and Behaviour of Soils and Rocks6巖體結構與穩(wěn)定性分析Geological Materials Used in Construction7常見的不良地質現(xiàn)象Site Investigation8公路工程地質問題Geology, Planning and Development9公路工程地質勘探Geology and Construction表2 工程地質雙語教學內(nèi)容對比中文教材英文教材巖石Rock Types and Stratigraphy地質構造Geological Structures風化與地表流水的
地質作用地貌與第四紀松散
沉積物 常見的不良地質現(xiàn)象Surface Processes地下水的地質作用Groundwater Conditions
and Supply 工程地質勘探Site Investigation公路工程地質問題Geology and Construction (二)英語教案編寫與課件制作
課堂講授是雙語教學重要環(huán)節(jié),好的授課方式可以提高學生的學習效率。鑒于工程地質課程雙語教學尚無完整參考的教案與課件,筆者結合中英文教材編寫了英語教案,內(nèi)容以英文教材為主,以便呈現(xiàn)地道的英語教案。英文教材未涉及的中文內(nèi)容則通過查閱相關英文資料補充,杜絕生硬翻譯,詞匯與表述形式統(tǒng)一。同時,在備課過程中除掌握英文教材相關內(nèi)容外,還適當閱讀與之相關的英文資料,增加專業(yè)英語知識儲備,如此才能熟練自如地講授課程。
為充分調動學生的聽覺和視覺,增加授課內(nèi)容,提高講授效率,筆者采用多媒體教學方式,教學過程中能夠靈活運用圖片、文字和視頻等多種素材。為生動、形象地將教案內(nèi)容展示給學生,制作英文課件過程中應注意以下幾個問題。
(1)內(nèi)容簡潔,層次分明,顏色對比鮮明,字體大小適中,重點突出,圖文并茂,播放速度合理。
(2)專業(yè)詞匯或基本原理在文字闡述同時配置相關的工程實際或示意圖片、視頻或動畫,增強學生感性認識,加深理解。比如:正斷層、逆斷層與平移斷層的產(chǎn)生過程,滑坡發(fā)生過程以及地下水流動過程等相關演示動畫。
(3)首次出現(xiàn)或專業(yè)性強的專業(yè)詞匯適當標注中文注釋,便于學生理解,講解過程也首先使用英語,根據(jù)學生理解情況適當補充中文講解。
(4)每次授課內(nèi)容前后分別設置1~2張幻燈片用于上次課程內(nèi)容復習和本次課程內(nèi)容總結,使教學內(nèi)容連貫,且便于學生總體掌握講授內(nèi)容。
(三)雙語教學方式的選擇
由于工程地質課程知識面廣,涉及很多專業(yè)詞匯,且大部分為學生第一次接觸,為使學生更好地理解授課內(nèi)容,控制講授速度,在第一次授課時就告訴學生如何使用學校網(wǎng)絡教學平臺,并上傳所有課件、輔助資料與相關視頻,讓學生課前做針對性預習和課后復習。課堂上不要求學生做筆記,可適當提高授課速度,學生掌握情況則通過隨堂提問與課后網(wǎng)絡考核進行檢查。課堂講授采用英語,難以理解的部分采用中文解釋,并在課前以中英內(nèi)容回顧,課后以英課程總結;同時注意與學生互動,對與前述內(nèi)容相關的知識點進行隨堂提問,要求學生用英語回答,并將其計入平時成績,進而督促學生學習積極性。教師應積極與學生溝通,根據(jù)學生反饋意見及時調整授課方法,并建立學習討論QQ群或教學平臺討論組,及時解答學生的各種疑問,將問題共享,以便其他學生學習借鑒。
(四)雙語教學考核方法
為調動學生平時課程學習積極性,避免期末突擊式復習,結合筆者開展的基礎工程課程考試改革,工程地質課程雙語教學考核總成績包含平時階段性考試成績、課堂表現(xiàn)以及期末考試成績?nèi)齻€部分,分別占40%、20%與40%。
工程地質課程雙語教學前四部分內(nèi)容,每講授兩部分進行一次階段性測試。測試采用設定截止時間的網(wǎng)絡答題方式,時間跨度一般為三天,方便學生根據(jù)自身情況選擇具體答題時間。考試開始必須一次性完成,但時間相對充裕,可查閱相關資料,內(nèi)容涵蓋名詞解釋、選擇、判斷、識圖與闡述等題型,答題內(nèi)容不能拷貝,只能鍵盤輸入。上述考試設置可通過學校網(wǎng)絡教學平臺實現(xiàn),能有效降低學生的抄襲率,督促學生自己完成測試,加深對相關知識的理解。
課堂表現(xiàn)考核主要為到課率、隨堂提問與課堂紀律等方面。不定期進行隨堂點到,期末根據(jù)總點到次數(shù)計算每個學生的得分。根據(jù)授課需要進行隨堂提問或測試,鼓勵學生積極主動回答,并給予適當?shù)钠綍r成績。課堂紀律較差的學生予以適當扣分。
期末考試采用開卷形式,內(nèi)容涉及課堂講授所有內(nèi)容,題型與階段性測試類似,學生可以攜帶任何參考資料,但不能相互抄襲。
(五)雙語教學效果評價
筆者采用上述教學內(nèi)容與方法對兩個年級的工程地質課程進行雙語教學,開課初始盡管有老教授指導,但仍感到講授生硬,大部分是照讀PPT的內(nèi)容,不能自由發(fā)揮。通過與學生的幾次交流,對講述內(nèi)容的側重點以及講述方法進行了適當調整,學生認可度逐漸升高,課堂講授日趨自然。
相關授課方式與課程考核方式也頗受學生歡迎,成績不單純以期末考試進行評定。平時考核對學生學習起到督促作用,讓學生將更多的學習精力用到平時,而非期末考試前的突擊,加深學生對相關知識的理解。期末開卷考試減少學生壓力,注重學生對知識的理解與應用。根據(jù)第二次授課學生的調查結果可知,大部分學生取得了自己滿意的成績,在學習專業(yè)知識的同時學習了專業(yè)英語。
四、工程地質課程雙語教學建議
雙語教學盡管已經(jīng)開展多年,但仍未形成一套完善的管理、評估、獎勵制度。學校應出臺政策加強對教師教學效果的評估,重點聽取學生對教學質量的反饋,為教師提供專業(yè)或出國培訓機會,提高自身教學水平。同時,學校應定期舉行各類教學活動和雙語教學競賽促進教學經(jīng)驗交流。對雙語教學工作量的計算應適當乘以較大的系數(shù),調動教師雙語教學積極性,如同濟大學對英語授課教師給予3倍講課津貼[5]。
五、結語
工程地質是土木工程專業(yè)的基礎課程,開設雙語教學課程是其他相關課程雙語教學的基礎,是培養(yǎng)學生國際化視野和國際交流能力的有效手段。筆者在調研國內(nèi)工程地質課程雙語教學情況的基礎上,分析了工程地質課程雙語教學的實施現(xiàn)狀,并結合所講授的工程地質雙語課程教學經(jīng)驗和體會,提出新的工程地質雙語教學實施方法,以期為其他教學人員提供借鑒。
參考文獻:
[1]李慧仙. 高校雙語教學的現(xiàn)狀及走向[J]. 中國地質教育,2005(3):118-121.
[2]黃 雨,卞國強,葉為民. 土木工程專業(yè)工程地質學雙語教學改革探討[J]. 高等建筑教育,2009,18(2):97-101.
[3]竇明健. 公路工程地質[M]. 3版.北京:人民交通出版社,2006.
[4]BELL F G. Engineering Geology [M]. Boston,MA,USA:Butterworth-Heinemann,2006.
[5]白 云,鄭彥龍,李喬松. 地下工程課程英語教學探討[J]. 高等建筑教育,2012,21(6):96-98.
Bilingual teaching practice of engineering geology course
ZHANG Yongjie, WANG Guiyao, ZHOU Dequan, CHEN Yonggui
(School of Civil Engineering and Architecture, Changsha University of Science & Technology, Changsha 410004, P. R. Chin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