電信詐騙宣傳報告范文

時間:2024-01-17 17:54:03

導語:如何才能寫好一篇電信詐騙宣傳報告,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資料和文獻,歡迎閱讀由公務員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鑒。

電信詐騙宣傳報告

篇1

關鍵詞:金融風險;安全;防范

基金項目:2016年遼寧省大學生創(chuàng)新創(chuàng)業(yè)訓練計劃項目:“在校大學生金融安全意識及風險防范能力調查研究――以沈陽市高校為例”(編號:201610149018)研究成果

中圖分類號:F83 文獻標識碼:A

收錄日期:2017年2月10日

一、大學生面臨金融風險的表現形式

(一)大學生網絡借貸問題普遍。隨著互聯網金融的迅速興起,許多網絡借貸平臺將高校作為拓展業(yè)務的主要場所,眾多的校園網貸平臺,不僅加劇了行業(yè)內的競爭,也使得大學生貸款的門檻不斷被降低。P2P網上“大學生貸款”不需要抵押擔保,全程網上操作,借款手續(xù)也非常簡便,只需身份證、學生證即可完成所有流程,甚至有平臺顯示,只要QQ聊天工具達到一定級別便有貸款資格。部分在校大學生消費方式不夠理性,缺乏審慎的考慮和對財務規(guī)劃的正確認知,在面對個別網絡貸款的虛假宣傳時,易被誘惑。部分不良網絡借貸平臺采取虛假宣傳的方式和降低貸款門檻、隱瞞實際資費標準等手段騙取學生們信任,看似“實惠”的貸款暗藏“高利”,誘導學生進行網絡借貸,并以各種理由索取費用,更有甚者利用學生的個人借款信息做出違法犯罪的事情,讓大學生面臨巨大的金融風險,甚至發(fā)生了“裸條催收”、“跳樓自殺”等極端事件。

(二)分期購物助長大學生超前消費。分期購物是一種根據個人的信用情況可以將物品價款分成多批支付的購物方式。分期購物越來越受年輕人的青睞,許多網上商城都有專門針對在校大學生分期付款購物的方式,學生購買商品無需信用卡,只需身份證、學生證辦理相關手續(xù)即可。

大學生對新事物、新產品的接受能力比較強,追求時尚個性,有著新潮消費理念,更加熱衷于提前消費和超前消費,尤其是對新潮時尚的電子產品尤為青睞,再加上易于攀比的消費心理,在無任何抵押擔保的情況下進行分期購物,對自己想要而負擔不起的商品通過分期付款來實現。在滿足消費需求的同時,許多大學生忽略了對自己還款能力的估算,看似每月不多的還款額對沒有收入的學生來講仍然會帶來經濟上和心理上的雙重壓力。一旦支付不起,要么由父母代為償還,增加家庭的經濟負擔,要么從網上或同學處借貸償還,最后陷入借新債還舊債的惡性循環(huán)。

(三)對個人信息不能妥善保管。部分大學生對自己的身份證、學生證、銀行賬號、手機號碼等個人私密信息的重要性認識不足,證件輕易借出。還有部分大學生將生日號碼、手機號碼等設置成支付寶、網上銀行、微信支付等電子渠道的登錄密碼,或使用過于簡單的密碼,對個人重要信息不能妥善保管,個人信息的泄露為金融風險的產生留下了隱患。現在很多高校都已經在推進網絡安全教育這項工作,但有的大學生對信息時代的安全風險還是認識不足,比如隨便把身份證借給別人,結果別人以他的名義借款;頻繁使用免費wifi;隨意參加街邊掃二維碼贈小禮物等活動,為貪圖一些小便宜就泄露個人信息。

二、大學生面臨金融風險的原因

(一)缺乏金融知識。在校大學生社會閱歷較少,普遍缺乏金融知識,金融專業(yè)的學生相對好一些,而非金融專業(yè)學生對于單(復)利、年(月、日)利率、還款方式(等額本金、等額本息)等并不了解。最近,清A大學當代青年財商認知與行為調查報告顯示,有三成90后大學生期望投資年化收益超過10%,但他們對風險的甄別能力卻明顯不足。河南一所高校對在校學生調查顯示,約34.3%的被調查者不了解單(復)利、年化率、年(月、日)利率、等額本金、等額本息、信用記錄和資金的時間價值等專業(yè)術語;約19.6%的被調查者認為網絡貸款平臺貸款的金額能全拿到手;約11.4%的被調查者認為網絡貸款所給予的零首付承諾是真的。很多大學生對網貸所產生的利息并沒有概念或只有一個模糊的概念,許多大學生還不知道年利10%與月利10%到底有多少差別。成熟的投資者都知道,高收益往往伴隨著高風險,但在大學生群體的眼中,市場上必然存在高收益、低風險甚至無風險的理財產品。金融知識的缺乏,讓大學生對金融風險認識不足,也讓不少違法平臺有了可乘之機。

(二)金融安全意識薄弱。在校大學生由于沒有固定收入來源,絕大多數都是依靠父母提供生活費用,傳統金融行業(yè)并不會將大學生作為一個信用良好的消費者群體。隨著互聯網金融和電子商務的興起,互聯網金融開始進入到被傳統金融業(yè)所忽視的市場,在校大學生就成為一些互聯網金融機構的潛在客戶。以校園借貸為典型代表的校園金融產品最大的特點就在于雖然門檻低但各種費用加在一起很高,比銀行要高不少。但是為了吸引大學生客戶,這些費用的收取在學生咨詢辦理時并不透明。從大學生自身來說,金融安全意識不強,并沒有認識到其中的風險,輕易陷入網貸陷阱。除此之外,大學生由于缺乏社會經驗、防詐騙能力較弱、容易上當受騙,也會造成經濟上的損失,從而產生金融風險。

(三)部分大學生消費不理性。面對物質主義、消費主義和享樂主義的沖擊,部分大學生缺乏自制力,消費不理性,盲目追求昂貴時尚的商品,強烈的消費愿望和資金缺乏的矛盾,使他們很容易對校園貸或分期付款購物動心并付諸行動,從而最終讓他們陷入分期付款購物卻還不起的窘迫境地,更有甚者陷入“連環(huán)貸”的困境之中。從諸多案例中可以看到,大學生借貸不少都是花在了手機、電腦、衣服等炫耀性消費上,甚至還有賭博等違法行為上,這說明大學生亟待建立正確的價值觀,把金錢和時間花在最具長遠利益的事情上。

三、提高在校大學生金融風險防范能力對策建議

(一)加強關于金融安全的宣傳教育。加強金融安全方面的宣傳教育是提高在校大學生金融風險防范能力最有效的辦法。該方面的宣傳教育需要學校、金融機構、社會媒體以及家長等各方主體共同承擔。校方可以邀請金融機構到學校通過講座、宣傳片、宣傳單、咨詢答疑、有獎互動等方式,對大學生們進行關于金融安全的宣傳教育;媒體對發(fā)生在現實中有關大學生金融風險的典型案例的宣傳報道容易引起社會的關注和大學生的共鳴,能起到強有力的警示和教育意義;而家長則要和孩子經常溝通,對孩子進行必要的干預和金錢觀的培養(yǎng)。多方主體相互配合,形成一張結實有效的金融安全教育網,必將有力地推動大學生們增強金融風險意識,提高風險防范能力。

(二)普及金融知識。普及金融知識以學校為主。不管是財經類院校,還是其他院校,可以開設面向所有專業(yè)學生的有關金融理財知識的課程,對非金融專業(yè)的學生普及金融知識。高校還可以鼓勵學生組建相關社團,社團主要承擔金融知識宣傳、識別網絡和電信詐騙、定期組織參觀、投資模擬大賽的策劃組織等職能,并可在指導教師的指導下參加金融方面的各種競賽等。

(三)大學生加強自我管理。作為大學生,要根據自身的實際財務能力來確定自己的消費能力,養(yǎng)成理性的消費習慣,不能盲目消費和過度消費,同時還要學習必要的理財知識,對自己的財務進行合理的規(guī)劃。在確有合理資金需求時,通過助學貸款、大學生創(chuàng)業(yè)貸款和合法金融機構,按照合法程序辦理貸款。同時,要將金融風險控制在自己的承受范圍之內,避免因債務問題給自己和家庭帶來巨大的傷害。除此之外,大學生還要充分認識到個人信息和個人信用的重要性,妥善保管個人信息,提高對個人信用的認知度。隨著我國個人征信體系的建設和完善,今后個人信用記錄將越來越重要,大學生不僅要為現在負責,更要為自己的將來考慮,以免產生不良記錄,影響今后的工作和生活。

主要參考文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