幼師類論文范文

時間:2023-03-22 14:06:02

導語:如何才能寫好一篇幼師類論文,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資料和文獻,歡迎閱讀由公務員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鑒。

幼師類論文

篇1

關鍵詞:雷電;有線電視系統(tǒng);防雷

一引言

有線電視系統(tǒng)是將通過光纜接入的有線電視信號,或由大樓通過衛(wèi)星天線和一組優(yōu)質共用天線接收的開路電視系統(tǒng)信號,經(jīng)前端處理后,以有線方式將電視信號分送到電視系統(tǒng)的各終端用戶。在有線電視系統(tǒng)中,防雷設計是一項十分重要的工作,也是若干有線電視工作者長期研究的課題。雷電災害的嚴重性表現(xiàn)在它具有巨大的破壞性上,其特點電壓高,閃電電流幅值大,變化快,放電時間短,閃電電流波形陡度大。雷電的破壞作用在于強大的電流,熾熱的高溫,猛烈的沖擊波,劇變的電磁場以及強烈的電磁輻射等物理效應,給人類社會帶來極大的危害,造成人員傷亡、巨大破壞、起火爆炸、嚴重損失。雷電也常常使有線電視設備嚴重損壞,在實際工程當中,沒有良好防雷措施的系統(tǒng)一旦遭到雷擊就會遭到嚴重破壞,甚至癱瘓。對于干線較長的大系統(tǒng),防雷設計更是刻不容緩的大事。在有線電視系統(tǒng)中,防雷設計是一項十分重要的工作,這里我們根據(jù)自己的工作實踐和學習談談對雷電對有線電視系統(tǒng)的影響以及對雷電的防范舉措。

二雷電對有線電視系統(tǒng)的影響

對有線電視系統(tǒng)影響的雷擊主要有兩種:“直擊雷”和“感應雷”。直擊雷是帶電云層和大地之間放電造成的。當雷云很低,周圍又沒有異性電荷的雷云時,就會在地面或者建筑物上感應出異性電荷,形成帶電云層向地面或者建筑物放電;放電電流可達到幾十甚至幾百千安,放電時間為50~100us,這種放電就是直擊雷。直擊雷對建筑物和人、畜安全危害甚大。對于有線電視系統(tǒng),直擊雷只有雷擊率的10%左右,盡管破壞力大,但危害范圍一般較小,可使用避雷針、避雷線和避雷網(wǎng)來防避。安裝了避雷針后,有線電視系統(tǒng)的電子設備即使在其保護范圍之內,仍然可能遭雷擊而受損,大多數(shù)都是燒保險絲、電源變壓器、整流元件、三端穩(wěn)壓器,嚴重的還可能損壞集成電路等元件。這說明雷擊不是從天線引入的,而是從電源線引入的,可見避雷針雖保護了建筑物,卻保護不了置于其內的有線電視電子設備,這是感應雷造成的。感應雷電分為靜電感應和雷電流產生的電磁感應兩種原因所引起。靜電感應是當帶電的云層(雷云)靠近輸電線路時,會在它們上面感應出異性電荷,這些異性電荷被雷云電荷束縛著,當雷云對附近的目標或接閃器(避雷針是最早、最常用的接閃器)放電時,其電荷迅速中和,而輸電線路上束縛的電荷便為自由電荷,形成局部感應高電位。這種感應高電位發(fā)生在低壓架空線路時亦可達100KV,在有線電視線路上可達40~60KV,而且它可以沿著線路傳人電子設備,造成損害。電磁感應是雷擊后巨大的雷電流在周圍空間產生交變磁場,由于電磁感應使附近設備感應出高電壓,從而使設備損壞。“感應雷”占雷擊率近90%,危害范圍甚廣,有線電視系統(tǒng)的電子設備受雷擊損壞,主要是感應雷造成的。

三有線電視系統(tǒng)防雷的措施

1天線的防雷接地。有線電視的接收天線和豎桿一般架設在建筑物的頂端,應把所有的接收天線,包括衛(wèi)星接收天線的接地焊在一起,接天線的豎桿(架)上應裝設避雷針,避雷針的高度應能滿足對天線設施的保護。安裝獨立的避雷針時,由于單根避雷針的保護范圍呈帳篷狀,邊界線呈雙曲線,所以避雷針高于天線頂端的長度應大于天線的最大尺寸,避雷針與天線之間的最小水平間距應大于3m。建筑物已有防雷接地系統(tǒng)時避雷針和天線豎桿的接地應與建筑物的防雷接地系統(tǒng)共地連接。無論是新的接地線還是原建筑的接地線,接地電阻都應小于4。:

2前端設備的防雷接地。當在前端附近發(fā)生雷擊時,會在機房內的金屬機箱和外殼上感應出高電壓,危及設備和人身安全。前端設備的電源漏電也會危及人員的安全,因此,對機房內的所有設備,輸入輸出電纜的屏蔽層、金屬管道等都需要接地,不能與天線的接地連接在一起,設備接地與房屋避雷針接地及交流供電系統(tǒng)的接地應在總接地處連接在一起。系統(tǒng)內的電氣設備接地裝置和埋地金屬管道應與防雷接地裝置相連,不相連時兩者的距離應大于3m,機房內接地母線表面應完整,絕緣線的老化層不應有老化龜裂現(xiàn)象。一般前端設備,如調制器、接收機、光發(fā)射機等沒有過壓保護,而只有過流保護,一旦有雷擊往往會出現(xiàn)電源燒壞而保險不斷的情況,針對此種情況應在總電源處加裝避雷器,以更好地保護前端設備。

3干線系統(tǒng)的防雷接地。敷設于空曠地區(qū)的地下電纜,當所在地區(qū)年雷雨天數(shù)大干20d及土壤電阻率大干100時,電纜的屏蔽層或金屬保護套應每隔2km左右接地一次,以防止感應電的影響。架空電纜的屏蔽層及金屬保護套。鋼絞線每隔250m左右接地一次,在電纜分線箱處的架空電纜金屬護套,屏蔽層及鋼絞線應與線桿拉線共用接地裝置。另外就是不可忽視的光纜防雷,因為光纜在制造過程中,為了增加光纜的抗拉強度,在光纜中增加了鋼絲。在設置接續(xù)盒時,只注意了光纜的熔接。使用通常方法,將兩段光纜的鋼絲,分別固定在接續(xù)盒兩端的支架上,自然形成一間隙。這樣,當任意一段光纜中的鋼絲感應了很高的雷電電壓時,就會向另一端鋼絲放電,放電過程中產生的巨大火花,使接續(xù)盒內光纖斷裂損壞。為防止這種現(xiàn)象發(fā)生,在光纜的施工過程中,應注意將接續(xù)盒內的光纜鋼絲端頭用導線連通,可有效避免光纜遭雷電侵害。

篇2

關鍵詞:雷電;有線電視系統(tǒng);防雷

一引言

有線電視系統(tǒng)是將通過光纜接入的有線電視信號,或由大樓通過衛(wèi)星天線和一組優(yōu)質共用天線接收的開路電視系統(tǒng)信號,經(jīng)前端處理后,以有線方式將電視信號分送到電視系統(tǒng)的各終端用戶。在有線電視系統(tǒng)中,防雷設計是一項十分重要的工作,也是若干有線電視工作者長期研究的課題。雷電災害的嚴重性表現(xiàn)在它具有巨大的破壞性上,其特點電壓高,閃電電流幅值大,變化快,放電時間短,閃電電流波形陡度大。雷電的破壞作用在于強大的電流,熾熱的高溫,猛烈的沖擊波,劇變的電磁場以及強烈的電磁輻射等物理效應,給人類社會帶來極大的危害,造成人員傷亡、巨大破壞、起火爆炸、嚴重損失。雷電也常常使有線電視設備嚴重損壞,在實際工程當中,沒有良好防雷措施的系統(tǒng)一旦遭到雷擊就會遭到嚴重破壞,甚至癱瘓。對于干線較長的大系統(tǒng),防雷設計更是刻不容緩的大事。在有線電視系統(tǒng)中,防雷設計是一項十分重要的工作,這里我們根據(jù)自己的工作實踐和學習談談對雷電對有線電視系統(tǒng)的影響以及對雷電的防范舉措。

二雷電對有線電視系統(tǒng)的影響

對有線電視系統(tǒng)影響的雷擊主要有兩種:“直擊雷”和“感應雷”。直擊雷是帶電云層和大地之間放電造成的。當雷云很低,周圍又沒有異性電荷的雷云時,就會在地面或者建筑物上感應出異性電荷,形成帶電云層向地面或者建筑物放電;放電電流可達到幾十甚至幾百千安,放電時間為50~100us,這種放電就是直擊雷。直擊雷對建筑物和人、畜安全危害甚大。對于有線電視系統(tǒng),直擊雷只有雷擊率的10%左右,盡管破壞力大,但危害范圍一般較小,可使用避雷針、避雷線和避雷網(wǎng)來防避。安裝了避雷針后,有線電視系統(tǒng)的電子設備即使在其保護范圍之內,仍然可能遭雷擊而受損,大多數(shù)都是燒保險絲、電源變壓器、整流元件、三端穩(wěn)壓器,嚴重的還可能損壞集成電路等元件。這說明雷擊不是從天線引入的,而是從電源線引入的,可見避雷針雖保護了建筑物,卻保護不了置于其內的有線電視電子設備,這是感應雷造成的。感應雷電分為靜電感應和雷電流產生的電磁感應兩種原因所引起。靜電感應是當帶電的云層(雷云)靠近輸電線路時,會在它們上面感應出異性電荷,這些異性電荷被雷云電荷束縛著,當雷云對附近的目標或接閃器(避雷針是最早、最常用的接閃器)放電時,其電荷迅速中和,而輸電線路上束縛的電荷便為自由電荷,形成局部感應高電位。這種感應高電位發(fā)生在低壓架空線路時亦可達100KV,在有線電視線路上可達40~60KV,而且它可以沿著線路傳人電子設備,造成損害。電磁感應是雷擊后巨大的雷電流在周圍空間產生交變磁場,由于電磁感應使附近設備感應出高電壓,從而使設備損壞?!案袘住闭祭讚袈式?0%,危害范圍甚廣,有線電視系統(tǒng)的電子設備受雷擊損壞,主要是感應雷造成的。

三有線電視系統(tǒng)防雷的措施

1天線的防雷接地。有線電視的接收天線和豎桿一般架設在建筑物的頂端,應把所有的接收天線,包括衛(wèi)星接收天線的接地焊在一起,接天線的豎桿(架)上應裝設避雷針,避雷針的高度應能滿足對天線設施的保護。安裝獨立的避雷針時,由于單根避雷針的保護范圍呈帳篷狀,邊界線呈雙曲線,所以避雷針高于天線頂端的長度應大于天線的最大尺寸,避雷針與天線之間的最小水平間距應大于3m。建筑物已有防雷接地系統(tǒng)時避雷針和天線豎桿的接地應與建筑物的防雷接地系統(tǒng)共地連接。無論是新的接地線還是原建筑的接地線,接地電阻都應小于4。

2前端設備的防雷接地。當在前端附近發(fā)生雷擊時,會在機房內的金屬機箱和外殼上感應出高電壓,危及設備和人身安全。前端設備的電源漏電也會危及人員的安全,因此,對機房內的所有設備,輸入輸出電纜的屏蔽層、金屬管道等都需要接地,不能與天線的接地連接在一起,設備接地與房屋避雷針接地及交流供電系統(tǒng)的接地應在總接地處連接在一起。系統(tǒng)內的電氣設備接地裝置和埋地金屬管道應與防雷接地裝置相連,不相連時兩者的距離應大于3m,機房內接地母線表面應完整,絕緣線的老化層不應有老化龜裂現(xiàn)象。一般前端設備,如調制器、接收機、光發(fā)射機等沒有過壓保護,而只有過流保護,一旦有雷擊往往會出現(xiàn)電源燒壞而保險不斷的情況,針對此種情況應在總電源處加裝避雷器,以更好地保護前端設備。

3干線系統(tǒng)的防雷接地。敷設于空曠地區(qū)的地下電纜,當所在地區(qū)年雷雨天數(shù)大干20d及土壤電阻率大干100時,電纜的屏蔽層或金屬保護套應每隔2km左右接地一次,以防止感應電的影響。架空電纜的屏蔽層及金屬保護套。鋼絞線每隔250m左右接地一次,在電纜分線箱處的架空電纜金屬護套,屏蔽層及鋼絞線應與線桿拉線共用接地裝置。另外就是不可忽視的光纜防雷,因為光纜在制造過程中,為了增加光纜的抗拉強度,在光纜中增加了鋼絲。在設置接續(xù)盒時,只注意了光纜的熔接。使用通常方法,將兩段光纜的鋼絲,分別固定在接續(xù)盒兩端的支架上,自然形成一間隙。這樣,當任意一段光纜中的鋼絲感應了很高的雷電電壓時,就會向另一端鋼絲放電,放電過程中產生的巨大火花,使接續(xù)盒內光纖斷裂損壞。為防止這種現(xiàn)象發(fā)生,在光纜的施工過程中,應注意將接續(xù)盒內的光纜鋼絲端頭用導線連通,可有效避免光纜遭雷電侵害。

篇3

摘 要:隨著國際旅游業(yè)的迅猛發(fā)展,國內旅游景點介紹文本的英譯需求日漸突出。本文從文本類型理論的角度分析了旅游景點介紹英譯過程中存在的難點及翻譯策略,總結了文本類型理論在旅游景點介紹文本英譯實踐中的重要意義。

關鍵詞 :文本類型理論 旅游景點介紹 英譯漢

一、引言

隨著全球化程度的加深和我國對外開放的進一步深化,國外來華游客的數(shù)量也在急劇增長。然而,目前國內旅游景點介紹的英譯本普遍存在很多問題——詞匯方面的翻譯失誤,包括錯譯、偽對等詞、表達欠妥、冗余、生僻詞等;句子方面的問題涵蓋了結構錯誤、句子成分錯位、重復和結構松散等;而語篇層面的翻譯失誤則包括缺乏銜接、缺乏連貫以及重復單調等??偟膩碚f,旅游文本的翻譯質量良莠不齊,不盡人意,譯文更是讓人不忍卒讀。劣質譯文也可能導致一些外國游客迷惑不解甚至產生誤解。旅游景點介紹文本的英譯研究日顯重要。

二、旅游景點介紹文本英譯的研究現(xiàn)狀

學術界對于旅游文本的翻譯做過許多研究。在旅游翻譯策略和翻譯方法方面,閔大勇、詹允昭(1991)對游覽名稱、朝代及佛教名稱的譯法進行了討論。蒲元明(1993)也曾提出“增、刪、改”三種主要的翻譯方法,即增添一些中國人人盡皆知而外國人卻可能一無所知的內容,如歷史事件發(fā)生的年代,名人的生卒年代、身份及其在歷史上的貢獻,名勝的具置等;刪減那些繁瑣鋪陳的各種歷史考證、名人語錄或中國古詩等;改寫一些中國特有而不易被外國人了解的概念,如中國紀年法、中國度量衡制等。

在旅游翻譯理論研究方面,越來越多的學者認為旅游翻譯屬于實用文本翻譯的一種。德國功能翻譯論對旅游翻譯具有較強的理論和實踐意義。作為對傳統(tǒng)“等值”觀的重大突破,功能翻譯論為旅游文本的翻譯研究開辟了新視角。在近十年的旅游翻譯研究中,大多數(shù)的研究都是從功能翻譯理論和文化翻譯觀的角度所進行的。功能理論框架下運用較多的是目的論、文本類型和尤金·奈達的功能或動態(tài)對等論;文化翻譯視角下多為跨文化交際、結合奈達的“動態(tài)對等”理論和接受論、功能主義理論中的文化視角等,多采用跨文化篇章對比。

三、文本類型理論

(一)賴斯文本類型觀

在翻譯研究領域,文本類型理論是指由德國功能主義學派的代表人物凱瑟琳娜·賴斯(1923)在Translation Criticism: The Potentials and Limitations一書中首次提出的涉及文本類型、語言功能及翻譯策略的理論。賴斯認為能夠解決所有類型文本的翻譯方法并不存在。所以,翻譯前必須先對翻譯材料進行文本類型分類,然后根據(jù)文本類型選擇合適的翻譯策略和方法。她在卡爾·布勒語言功能三分法的基礎上把文本劃分為:信息功能文(informative),旨在傳遞信息、知識、意見等事實的文本屬于信息功能文本。表達功能文本(expressive),強調原作者的權威地位。原作者只是表達自己的思想感情,而不去考慮讀者的反應。它主要包括嚴肅的文學作品、權威性言論、自傳、散文和私人信函等。感召功能文本(operative),感召型文本強調以讀者為中心,目的在于感召讀者按照作者意圖來行動、思考和感受并做出反應;包括告示、說明書、廣告、宣傳手冊等。視聽性文本(audiovisual):這類文本重在視覺的或者聽覺的意象,如電影、廣告和音樂等。賴斯還闡述了各種文本類型相應的翻譯方法。

(二)紐馬克文本類型觀

英國薩里大學現(xiàn)代語言學教授彼得·紐馬克(2001)按照語言的功能,將文本的類型分為三種:表達型文本,即語言主體運用富于個人風格的語言來表達其思想感情的文本類型。其文本特點是重在表達作者的思想。翻譯這類文本時,譯文在結構和詞序上應力求接近原文,紐馬克建議采用語義翻譯的方法。信息型文本,即以記載各類信息為主要功能的文本類型。信息型文本注重信息傳達的真實性和信息傳遞效果,紐馬克建議采用交際翻譯的方法。在交際翻譯中,目標文本的效果應力求接近原文本,不能給讀者留下任何晦澀難懂之處。感召型文本,即指以促使讀者采取行動、進行思考或參與感受等,按照文本預期意圖做出積極作為為目的的文本類型。感召型文本的核心是讀者,具有往往使讀者一看就能明白的語言。翻譯感召型文本時,應充分考慮讀者的心理感受和欣賞習慣,運用讀者熟悉的語言表達形式。通過重組譯文的語言結構,使譯文地道流暢,明白易懂,增強譯文的可讀性。

旅游文本主要是通過對景點的介紹、宣傳喚起潛在游客的興趣,吸引他們到旅游地游玩。根據(jù)賴斯和紐馬克的文本類型理論,游景點介紹文本屬于信息型和感召型的復合文本,以信息型為主。在翻譯的過程中,譯者首先要對原文的篇章結構、表達方式、信息內容進行適當?shù)恼{整,采用增譯、減譯、類比、釋義等相應的翻譯策略,使譯文讀者輕松獲得旅游信息。然后,要使譯文符合譯入語的語言特征,具有一定的感召性且通順易懂。這有助于更好地激發(fā)國外游客來中國觀光的興趣,從而真正達到有效的交際目的。由此,文本類型理論對旅游景點介紹文本的英譯研究具有一定的指導意義。

四、英譯難點及翻譯策略

旅游翻譯作為一種特殊的翻譯活動,內容包羅萬象,涉及景點介紹、旅游指南、告示標牌、楹聯(lián)碑文、民俗風情、圖片畫冊、旅游公示、旅游項目開發(fā)、酒店賓館介紹、旅游產品介紹等等。而漢英旅游翻譯的目的在于向外國游客提供相關的旅游信息,推介中國文化,滿足他們求知、審美的需求。因此,在翻譯旅游文本時要注意以下三點:

1.旅游景點介紹文本英譯過程中文本類型的轉換問題。從文本類型理論的角度來看,旅游文本歸屬于文本類型理論所界定的信息性和誘導型(呼喚型)功能文本。它主要是通過對景點的介紹、宣傳,擴大人們的知識視野,激發(fā)人們旅游、參觀的興趣。旅游文本翻譯的最終目的還是通過傳遞信息來吸引游客。那么,在進行旅游文本英譯時,如何既在忠實原文的基礎上傳遞信息又體現(xiàn)出英譯旅游文本的互動性就變得尤為重要,實質上也就是如何處理以信息性為前提、以誘導為最終目的的一種互動關系。在翻譯過程中,譯者認為應多使用平實、口語化以及不那么生硬、講究的措辭,使譯文在傳遞信息的基礎上體現(xiàn)出親民性。

2.翻譯策略及方法的選取。通過前期的分析研究,譯者認為旅游文本主要實現(xiàn)兩個功能:一是傳遞信息,二是誘導行動。基于此,在翻譯時不應拘泥于原文的表達,而應在認真分析文本的預期功能和目的,充分考慮譯文讀者的審美情趣和接受能力之后,采取靈活的翻譯策略。一般可采取直譯、增譯、減譯、改譯等策略。

3.中國文化負載詞的英譯處理。中國文化負載詞就是那些表現(xiàn)中國文化特有的事物,在英語和其他語言中難以找到對應詞的詞語。正是由于中國文化負載詞獨具中國文化內涵,它們往往就成了翻譯中的“燙手山芋”。針對這一難題,譯者認為應當遵循兩點:第一,盡可能保留原文所承載的中國文化。第二,譯文要能讓譯入語讀者看懂并且樂于接受。最常用的處理方式是采取直譯、意譯、音譯或是直譯加注等方式。

針對上述特點和翻譯原則,我們來看以下實例:

(1)沿72級臺階盤旋而上塔頂。塔頂平臺周圍有一米多高的女兒墻環(huán)繞。

譯文:Then visitors can follow the 72 spiral stairs to the top on which the top platform is surrounded by a crenelated parapet wall over one meter high.

(2)馬氏莊園建于清光緒至民國初期,保存完好,占地面積20000多平方米,其中建筑面積5000多平方米,共分三區(qū)六路,每路分四個庭院,九道大門,俗稱“九門相照”。

譯文:It has nine gates altogether standing in parallel on the same central axial line,which is commonly known as“Jiu Men Xiang Zhao”in Chinese, meaning nine gates are interlinked one another by only one straight road.

(3)他為官30余年,政績卓著,清正廉明,衷心報國,實心愛民,深受百姓愛戴,老百姓稱他為“馬青天”。

譯文:During over 30 years as a government officer,Ma Piyao,being quite upright and patriotic,cared about people with heart and soul and made great achievements.He was so deeply esteemed that people affectionately called him Ma Qingtian in comparison with Baozheng(a historic officer in the Northern Song Dynasty,who was known as Bao Qingtian because people thought he was exceedingly righteous and dealt with cases as clear as Qingtian in Chinese referring to blue sky).

例(1)中,“女兒墻”是建筑領域的專業(yè)術語,通常是指“建筑物屋頂外圍的矮墻”。若譯者采用直譯法將其譯為“daughter wall”,不免讓讀者摸不著頭腦,同時也不利于傳播中國的建筑文化。因此,譯者此處采用意譯法,將其譯作“a crenelated parapet”。在例(2)中,“九門相照”是典型的中國建筑布局風格,多見于四合院。為保留其中國特有的建筑文化,譯者音譯加注的方法,也方便讀者的理解。例(3)中,“馬青天”是老百姓對馬丕瑤的尊稱。顯而易見,老百姓把馬丕瑤比作包青天,以彰顯其清正廉明、剛正不阿的品行。若直譯為“Ma Qingtian”,讀者將體會不到其中的深意。在此,譯者采用音譯加注的方法,一方面保留了原文所傳遞的中國文化,另一方面也達到了翻譯效果。同時,包青天的歷史故事有助于增強譯文的可讀性與趣味性。

從上述例子可以看出,在翻譯旅游文本中的中國文化詞時,譯者要以傳遞中國文化為己任,同時也要使譯文易于讀者理解與接受。其翻譯方法靈活多變,旨在忠實地再現(xiàn)原文本,傳播中國文化,同時也要傳達原作者的意圖,從而更好地實現(xiàn)翻譯效果。

五、結語

根據(jù)賴斯和紐馬克的文本類型理論,游景點介紹文本屬于信息型和感召型的復合文本,以信息型為主。其主要目的在于宣傳中國旅游文化,吸引更多的國外游客。在英譯的過程中,譯者可以采用賴斯和紐馬克提出的信息類功能文本的翻譯方法。漢語旅游文本的英譯目的顯然是為了實現(xiàn)跨文化交際,吸引更多的海外游客,同時也在一定程度上宣傳中國的景觀與文化。這種翻譯目的決定了旅游文本的英譯原則是以傳播中國文化為取向,以實現(xiàn)譯文預期效果為重點。

參考文獻:

[1]Reiss,Katharina.Translation Criticism:The Potentials and Limitations:Categories and Criteria for Translation Quality Assessment[M].Manchester:St. Jerome Publishing,1971/2000.

[2]Reiss,Katharina.Text types,translation types and translation assessment[A].translated by Chesterman in A.Chesterman(ed). Readings in Translation Theory[C].Helsinki:Finn Lecture,1987. 105~15.

[3]霍光利,王秉金.旅游文字漢譯英[J].上??萍挤g,2002,(3).

[4]賴文斌.試談旅游景點的英譯[J].撫州師專學報,2003,(4).

[5]蒲元明.談談旅游資料英譯的幾個問題[J].中國翻譯,1990,(3).

[6]邵珊.談旅游景點的英文翻譯[J].華章,2009,(5).

[7]王秋生.旅游景點翻譯亟待規(guī)范[J].中國翻譯,2004,(3):77~79.

[8]張允,朱章華.譯者與翻譯策略的選擇[J].中國科技翻譯,2005,(2).

篇4

摘 要 通過各種有效途徑,對幼師生幼兒藝術體操的現(xiàn)狀進行調查,發(fā)現(xiàn)存在幼兒藝術體操課程設置形式以融于體育課為主,單獨開設情況為輔;幼師幼兒藝術體操課的教材以校本自編教材為主要形式,沒有適合幼師專業(yè)相對統(tǒng)一的藝術體操教材;教師比例小等相關問題。通過幼兒園開展藝術體操的意義以及幼師生開展幼兒藝術體操的意義,闡述了自己的建議。

關鍵詞 幼師生 幼兒藝術體操 現(xiàn)狀

一、幼師學校幼兒藝術體操開展現(xiàn)狀

本文通過查閱文獻資料、抽取問卷調查、進行專家訪談、運用數(shù)理統(tǒng)計及邏輯分析等諸多方法,從現(xiàn)階段幼師幼兒藝術體操課的課程開展、教學環(huán)境、師資隊伍建設、教學條件、教學方式和影響因素等方面入手進行調查研究。在對影響幼師幼兒藝術體操課開展的一系列問題進行深入分析后,得出如下結論:

(一)教師和學生認為單獨開設課程很有必要。幼師學校領導對幼兒基本體操課的重視程度比較高,不過相對于課程本身,領導更重視比賽和成績;學生對幼兒藝術體操課的喜愛程度較高,但學生對課程本身的認識有待于提高。

(二)各種音響資料、專業(yè)指導書籍等非常匱乏;各學校在教材選擇上隨意性較強,比較混亂;其研究要遠落后于同是幼師專業(yè)課程的幼師舞蹈課。幼師幼兒藝術體操課的教學內容選擇參差不齊,教學內容過于成人化;實際教授內容與學生喜愛程度及幼兒園實際運用之間有明顯的差異。在考核方面,幼師學校仍以傳統(tǒng)的固定考試內容以及結果評分制的方法評價學生,相對傳統(tǒng)簡單,缺乏過程評價;創(chuàng)編能力評價存在疏漏,無教學能力的評價,考試結果不能夠反應學生的真實情況。

(三)幼兒藝術體操教師對以提高技能為主的傳統(tǒng)的教學方法掌握比較熟練,如講解法、動作示范法、完整與分解法,循環(huán)遞加法、糾正動作錯誤與幫助法,對當今素質教育所倡導的以學生為主體地位,以教師為主導地位、以發(fā)展學生創(chuàng)新等綜合能力的現(xiàn)代教學方法掌握較為生疏;教師在運用小群體教學法時容易出現(xiàn)與分組教學法相混淆的現(xiàn)象;教學模式上,重視學生技能的掌握和能力的培養(yǎng),忽視學生掌握知識的情感規(guī)律和學生自身學習的主動性,教學模式運用不夠靈活。

(四)幼兒藝術體操課教師占整體體育教師的41.3%,藝術體操教師人數(shù)不太滿足教學的需求,男教師的數(shù)量較少;教師原始專業(yè)分配缺乏均衡性,以健美操專業(yè)為主,藝術體操和競技體操專業(yè)教師太少,幼兒藝術體操教師學歷偏低,以本科為主;教師培訓內容以健美操、啦啦操為主,只有一少部分的教師表示參加過有關幼兒藝術體操的培訓,資金方面以學校出資培訓為主;相關幼兒藝術體操的科研論文較少。

二、幼兒園開展藝術體操的意義

我國現(xiàn)行的《幼兒園工作規(guī)程》和《幼兒園教育指導綱要》明確規(guī)定:“幼兒園的主要任務是實行保育與教育相結合的原則,對幼兒實施體、智、德、美全面發(fā)展的教育,促進其身心和諧發(fā)展”;“幼兒戶外活動每天至少兩個小時,其中體育活動一小時”。綱要將“體”放在第一位并設定幼兒戶外活動的最低時限,充分揭示了“智、德、美”寄寓于“體”的深刻內涵,這無疑是把幼兒的體育活動視為全面提高幼兒的素質,奠定良好身體基礎,促進他們一生健康發(fā)展的重要手段。隨著幼兒體育活動的深入開展,幼兒體操正越來越受到重視和歡迎,并逐漸成為了幼兒健身、健心和健美的最佳運動方式。幼兒體操又分為基本體操和藝術體操等,然而,作為未來幼兒教師主要培養(yǎng)基地的幼兒師范學校(以下簡稱幼師),幼兒藝術體操課的教學開展的很少,有的學校甚至沒有開設此項課程。目前,關于幼兒藝術體操課的研究成果較少,也無相關幼師幼兒藝術體操課的科研成果。因此,加強對幼師幼兒藝術體操課的研究就顯得十分必要。

藝術體操是一項徒手或持輕器械在音樂伴奏下進行的自然性和韻律性行動作為基礎的體育運動項目。其各類動作體現(xiàn)出優(yōu)美性和藝術性特征,對于兒童來講,從小接受藝術體操方面的訓練,不僅能培養(yǎng)其協(xié)調、韻律、柔美等氣質,使身體得到全面鍛煉,而且能陶冶其美的情操,使之從小受到審美教育。

藝術體操能夠促進兒童身體發(fā)展。藝術體操訓練可使兒童形成勻稱優(yōu)美體形,在藝術體操訓練中通過各種舞蹈訓練、徒手練習或持輕器械練習,培養(yǎng)了幼兒良好的身體姿態(tài)。由于在藝體訓練中,總是要求小運動員四肢充分展開,動作舒展,身體向上拔立,所以促使了端骨與骨干間軟骨的生長,使兒童個子長高,四肢變得修長。各種基本素質練習,又使其韌帶、肌肉發(fā)育平衡,更好地形成脊柱的生理彎曲。因此,兒童經(jīng)過一段時間的藝術體操訓練,可促進其形成四肢修長、勻稱優(yōu)美的體型。

三、對幼師幼兒藝術體操開展的建議

為了更好地推進幼師幼兒藝術體操課的開展應加大宣傳,提高教育主管部門和學校領導對幼兒藝術體操課的重視程度,轉變學生認識,注重合力,促進課堂教學的深入開展;優(yōu)化調整,科學施教,提高課堂教學的實際效果,改善教學場館及配套設施條件,科學調整課程設置,優(yōu)化教學內容,合理安排課時,優(yōu)化教學方法和教學模式,科學調整考核辦法;加強學習,適當引進,注重師資隊伍的培養(yǎng)建設,編排適合幼師生的藝術體操教材;定期組織校內教師和學生的幼兒基本體操創(chuàng)編能力比賽、學生課業(yè)展示、畢業(yè)匯演及社團活動等。

參考文獻:

[1] 黃波,刁在箴,徐永生.論中國藝術體操軟化發(fā)展趨勢與可持續(xù)發(fā)展[J].北京體育大學學報.2007(30)2:282.

篇5

論文摘要:"本文主要結合當前幼教師資培訓教育的現(xiàn)狀,對實現(xiàn)幼教師資培訓的力量整合對策進行分析與闡釋,以優(yōu)化調整幼教師資的知識結構,提高幼教質量。

若想提高幼教的專業(yè)水平,需不斷完善幼教的在職教育工作,通過對幼教師資培訓力量的整合,可有效提升培訓效率與培訓質量,提高幼師的個人技能與職業(yè)素質,充分發(fā)揮專業(yè)素養(yǎng)在職業(yè)生涯中的重要作用。以下將對實現(xiàn)幼教師資培訓力量整合的有效對策進行分析:

1、構建培養(yǎng)與培訓一體化體系

目前,構建培養(yǎng)、培訓一體化的幼教師資培訓基地,是實現(xiàn)教學實踐基地、教學資源共享的重要形式,但是在實際開展工作中,仍存在嚴重的缺陷與不足,例如缺乏教師職前培養(yǎng)與職后培訓一體化的意識,缺乏整體思考和宏觀設計,沒有指定整體實施方案與規(guī)劃,造成教師職前培養(yǎng)和職后培訓相分離,尤其對于幼教職后培訓在教育理論、教學內容、教學技能培養(yǎng)等方面與教育實踐相脫節(jié);存在著將學科理論知識作為惟一研修目標的傾向,甚至僅是“中師”或者“高師”課程的重復浪費;職后培訓師資以兼職為主,受自身專業(yè)發(fā)展與教育水平的局限,導致在培訓內容上的零碎、在教學水平上的倒掛等,導致繼續(xù)教育的內容無法滿

足教師專業(yè)成長的需要。

因此,若想保障幼教師資培訓的力量整合,必須加快實現(xiàn)培養(yǎng)培訓一體化。首先,在思想上更新教育理念,尤其注重職后教育改革,既要將教師進修當做教育制度,也要在思想上提高職后教育的重視程度,充分認識到幼師的進步與成行離不開職前培養(yǎng)與職后培訓的有機結合;其次,加強對幼教理論知識的深入探索,以教師的綜合發(fā)展為核心,提出幼教一體化的整體性思考與實施方案,分別確定職前培養(yǎng)目標與職后培訓任務,合理安排教學計劃、設置課程、加強實踐性教學等,不斷調整優(yōu)化課程結構,整合課程內容,做到環(huán)環(huán)相扣,確保教師職業(yè)生涯的順利實施。最后,建立相應培訓制度,高度重視教師教學實踐能力的培訓和提高,根據(jù)教師發(fā)展的各個階段特點建立新教師入職培訓、骨干教師培訓認證、專家型教師培訓制度,加快教師專業(yè)成長的進程,同時根據(jù)不同類型幼兒教師分類培訓,保障各類教師在專業(yè)發(fā)展方面得到長足的進步和提高。

2、提高幼教自主學習積極性

讓教師成為培訓的主體,最主要表現(xiàn)形式為“參與式培訓”,這種培訓方法注重幼師的主動參與,讓他們在培訓過程中積極動口、動手、動腦,在培訓中有所收益,得以發(fā)展。因此,在整體性師資培訓中,應強調“人人參與”的教師自覺意識與行為。在此基礎上,應強調多種培訓方法與形式相結合,尤其注重理論與實踐相結合,例如:觀摩活動與研討活動相結合;講座與答疑相結合;教育活動評比與優(yōu)秀案例、專題論文評比相結合;觀看錄像與主題討論相結合;評比活動與公開展示相結合等等。

3、針對不同層次教師開展多樣化教學

對于剛參加工作的教師,應鼓勵他們與本園有經(jīng)驗的教師相結合,偏向于園內教育理念、教育方法、教師崗位職責、基本管理常規(guī)及班級管理方法、對園內兒童的熟悉了解等基本內容;對于中青年骨干教師,應加強他們之間的溝通與交流,通過“走出去、請進來”的培訓方式,讓內容更偏向于對全新教育理念及實踐方法的應用,提高如何在行動中對教育實踐進行反思的技能;而對于有一定經(jīng)驗、理論水平較高的優(yōu)勢來說,則應看作是園內的重要資源,為他們多多提供施展自己才華的機會,給他們提供條件來為教師的在職培訓貢獻自己的聰明與才智。相信由他們組織的小型培訓研討會將會更受廣大教師的歡迎和更有利于教師的專業(yè)成長。 轉貼于

4、不斷優(yōu)化教學內容與教學方法

在教學內容與教學方法上,應注重改變過去單純重視理論講授、照搬照抄普通教育的教學模式,注重培訓的實踐性培養(yǎng),以教師實際發(fā)展為出發(fā)點,構建與當前信息社會相適應的繼續(xù)教育的新模式,并輔助現(xiàn)代化教學手段。在教學內容的選擇上,應實現(xiàn)“使用與創(chuàng)新相結合、拓寬與深化相結合”的原則,優(yōu)化教學內容。一方面,考慮幼師的實際工作需要;另一方面,跟上時代和教育教學改革的步伐,反映教育教學改革的最新信息。根據(jù)相關調查,對于過去的師資培訓,大多幼師反映更需要拓寬知識、掌握現(xiàn)代教學技能,而并非學習教育學或心理學等理論課內容,他們認為教育理論難以解決在教學中遇到的實際難題。因此,在教育內容與教育方法的改革方面,首先,創(chuàng)立適合于幼師積極參與的學習環(huán)境,讓他們主動參與到培訓工作中。同時,應創(chuàng)設能把理論遷移到實際教學中去的學習與教學環(huán)境,如進入幼兒園班級,針對當前學習主題作實地觀察,或作為旁觀者分析別人的教學過程。也可利用現(xiàn)代化教學手段,如錄像、多媒體等技術,創(chuàng)設虛擬課堂,利用生動直觀的形象,喚起學習者記憶中的有關知識、經(jīng)驗和表象,使新舊知識聯(lián)系起來,達到對知識的理解和運用。其次,加強教學實踐,例如針對某一教學中遇到的實際問題開展說課、講課或者評課活動,實現(xiàn)培訓工作和實際教學的有機結合。在教師說課、學員講課、大家評課的過程中,學員可民主評議、自由討論,更能與自己的教學實踐相結合,得到切實的提高。

5、“教育會診”與“現(xiàn)場研修”

一方面,教育會診主要通過集體討論等方式,幫助教師解決教學中遇到的實際問題,是提高教師智慧、提高工作效率的一種培訓模式,提倡“園本培訓”。在園本培訓中采取問題立項,專家引領,集體討論,同伴互助以及總結反思,螺旋前行等策略是實施教育會診的有效途徑。通過“教育會診”模式,以集體探討、共同“診斷”的方式,幫助幼兒教師解決問題,提升教育智慧的培訓模式。這種教育模式具有一定的合作性、親歷性及場景性特點,也就說,這種方法基于幼兒教育的具體場域,基于教師的親身實踐,在專家、同伴的共同討論與“診斷”中,得到知識的內化和智慧的養(yǎng)成。另一方面,現(xiàn)場研修是專題培訓與現(xiàn)場研修相互銜接與呼應的在職培訓方式。在專題培訓中,教師通過自己的親身經(jīng)歷和體驗,獲得對新理念和新策略的真正理解和感悟,再進入教育現(xiàn)場進行實際運用和創(chuàng)造性的使用。隨著現(xiàn)場研究教學模式的深入,可將實踐中的實際問題轉變?yōu)榕嘤杻热荩@是一個不斷螺旋上升、循環(huán)發(fā)展的研訓一體化過程,也是不斷轉變行為的培訓過程,在幼教師資培訓中獲得良好收益?!?/p>

參考文獻

[1]彭攀.當代各國學前教育教師教育培訓發(fā)展情況分析[J].科教文匯.2008(33)

[2]侯玉萍.幼兒園雙語教育師資培訓的實踐探究[J].廣西教育A(小教版).2010(3)

[3]楊潔瓊.日本教習對中國幼教事業(yè)初期發(fā)展的影響[J].學前教育研究.2011(2)

[4]蔣新紅.激勵在職幼兒教師繼續(xù)學習[J].教育科學論壇.2007(9)

篇6

關鍵詞:美術教師素質 方法和手段

中圖分類號: G658文獻標識碼: C文章編號:1672-1578(2012)03-0229-01

美術教育是幼兒師范教學中的重要課程,美術教育的好壞直接影響到學生技能素質的高低,直接影響到幼兒園老師的整體素質,影響到孩子的啟蒙教育,那么怎么樣才能做一名好的幼師美術老師呢?筆者覺得應該從以下兩方面做起:

1 素質方面

幼師素質在教學過程中尤其重要,素質是教師在教育教學活動中表現(xiàn)出來的,決定其教育教學效果,對學生身心發(fā)展有直接而顯著影響的心理品質的總和。作為一名幼師美術教師,應具備“對人民教育事業(yè)無限忠誠,有高度的事業(yè)心和獻身教育事業(yè)的精神;有正確的教育思想;有科學的教育管理能力和方法。

1.1課程開發(fā)意識

幼師美術教學過程的情趣性、表現(xiàn)活動的自由性和評價標準的多樣性,提供了創(chuàng)造活動最適宜的環(huán)境。通過美術課程培養(yǎng)的創(chuàng)造精神,將會對學生未來的工作和生活產生積極的影響。幼師教師應擁有一套適合自己,適合學生,適合環(huán)境的行之有效的課程素材,才能更充分發(fā)揮美術教學特有的魅力,使課程內容與不同年齡階段的學生的情趣和認知特征相適應,以活潑多樣的課程內容呈現(xiàn)形式和教學方式,激發(fā)學生的學習興趣。

1.2科研能力

現(xiàn)代教師要從經(jīng)驗型轉向科研型,要成為新的教育思想、教育理論、教育內容、教育對象、教育方法和教育實踐者和研究者,為提高教學水平,培養(yǎng)適應社會發(fā)展的創(chuàng)造性人才能力,那種“教教材”的“教書匠”的傳統(tǒng)做法已不適應現(xiàn)代教育的需要。高效率地提高學生素質,迫切地呼吁著教師的創(chuàng)新智慧。

1.3掌握現(xiàn)代信息技術

當代社會,科學技術日新月異。計算機和信息科學技術智能化、信息網(wǎng)絡全球化、國民經(jīng)濟信息化的時代已經(jīng)到來,將信息技術作為現(xiàn)代教學手勢在必行。幼師美術教師必須迅速適應科學發(fā)展的形勢,學習、掌握一定的現(xiàn)代教育技術手段,“一本書,一張嘴,一支粉筆,一堂課”已不適應現(xiàn)代教育的要求,要善于采取新型教學方法和手段進行教學,這樣才能激發(fā)學生的學習興趣。如:多媒體課堂教學。

1.4幼師美術教師的學習能力

把握時代的脈搏和教育改革的方向,幼師美術教師必須樹立終身學習的觀念,提高自己的學習能力,才能時時充電不斷更新自己的教育觀念、知識結構,掌握科學的教育方法,適應現(xiàn)代教育的需要。一個好的美術老師應該具有較扎實的專業(yè)功底,美術理論修養(yǎng),藝術想象能力和藝術創(chuàng)造能力等與專業(yè)美術家共有的某些能力。

2 幼師教師在美術教學中應加強情感教育

學生通過對美術知識和技能的學習,能提高審美能力、發(fā)展感知能力和形象思維能力,形成創(chuàng)新精神和技術意識,促進個性的形成和全面發(fā)展。如何加強師生之間的情感交流,在教學中實施情感教育,這是我們在新課程改革中值得探討的課題。幼師美術教師在美術教學中的加強情感教育應從以下三方面做起:

2.1幼師美術教師方面的情感

首先,幼師美術教師自身要具備豐富的情感。情感教育是建立在現(xiàn)代教育學、心理學的理論基礎之上。從現(xiàn)實來看,情感在人的事業(yè)及發(fā)展中往往起著決定性的作用,良好穩(wěn)定的情感是認識活動的動力和調節(jié)器。在實際教學中,許多美術教師的課堂教學仍只注重知識與技能的培養(yǎng),而忽視了情感教育,原因就是許多美術教師并未理解什么是真正的情感教育,也就是所謂的真教育。

其次,幼師美術教師在教學時要有情感目標及相關的評價方式。由于教師在教學中的主導作用,幼師美術教師在教學時要分析具體的教學內容、了解學生、了解學生的愛好和才能、了解學生的精神世界、了解他們的歡樂和憂愁,再根據(jù)這些情況制定相應的情感目標,使學生在學習美術知識和技能時接受情感教育。

再次,幼師美術教師在教學時要付出情感。美術教學是師生雙邊互動的教學,教師只有付出真實的情感,才能收獲真摯的感情,才能在師生之間架起情感的橋梁,以利于情感的溝通。

2.2幼師學生方面的情感

通過自我感悟提高美術素養(yǎng)。美術教學應注重對學生審美能力的培養(yǎng),在教學中應當遵循審美的規(guī)律,多讓學生自我感悟藝術作品,引導學生展開想象,進行比較、分析。幼師美術教師在教學時要能放得開,給學生自由學習的空間,培養(yǎng)學生的“自我”意識,讓學生學會學習。

改變學習方式,發(fā)揮主體作用,樹立自信心。新課標要求學生在美術學習活動中,要改變過去的被動接受的學習方式,讓學生主動參與,要讓他們通過自主、合作、探究等學習方式去主動學習,并要求學生在學習過程中投入情感,在學習中體驗成功的愉悅,鍛煉克服困難的意志,從而增強自信心。

2.3幼師師生之間要加強情感交流,同繪美好圖畫,打造愉快課堂

情感教育不是靠理性的灌輸,而是靠心靈的感受,我們在進行美術教學時,可以利用情感的感染功能、調節(jié)功能加強與學生的溝通。引導學生時,要“曉之以理,動之以情”,生活上體貼、學習上指導、思想上關懷,使學生對教師產生信任,這樣才便于師生之間情感交流,同繪美好圖畫,圓滿完成學習和教學任務。

篇7

論文關鍵詞:幼師美術審美教育;市場需求與審美教育

審美教育是幼師美術教學為提高學生審美素質所設置的課程體系中的一個重要部分。完成審美教育,使幼師學生掌握美的規(guī)律,正確的欣賞美、認識美、理解美,分清是非美丑,并在正確的審美觀點的指導下進美的創(chuàng)造、實施美的教育是幼師美術審美教育的目標。幼兒師范的學生在畢業(yè)后大多數(shù)都會走向幼兒教師的崗位,他們是幼兒美術教育的實施者、提高民族審美水平任務的承擔者和社會審美教育的重要力量。所以,幼師的審美教育在美術教學中具有重要的意義。

近年來,為了適應新形勢,作為中職教育一部分的幼兒師范教育為了滿足社會、市場的需求,以培養(yǎng)“實用型、技能型”的人才為目標,不斷改革、創(chuàng)新,這大大提高了學生對社會、對工作的適應能力,學生畢業(yè)以后能較快的適應崗位的需求,很快投入到教學一線。但是在美術教學改革中過分強調實用、速成,很容易步入重技能、技巧,忽視審美教育的誤區(qū)。筆者就不止一次的聽到一些觀點與建議:“幼師只要學會畫簡筆畫、做做手工就好了”;“幼師培養(yǎng)的不是藝術家,一些美術鑒賞課可以改為技能訓練課,沒必要介紹太多的美術基礎知識”。甚至有的幼兒園園長直接說“我們不需要懂多少美術知識的人才,我只要一個能適應教學、懂得裝飾教室的老師就行了”。這些觀點和建議無疑是舍本逐末、目光短淺的。在市場急需實用、有創(chuàng)新能力的人才但中職幼師學校生源美術基礎薄弱在校學習時間短的情況下,審美教育更應加強。如果學生不具備感受美、鑒賞美的能力更何談創(chuàng)造美、傳播美?筆者認為新形勢下幼師美術教學中的審美教學要注意以下幾個方面:

一、注意提高自身的素質

“要給學生一滴水,自己就要有一杯水。要給學生一杯水、自己就要有一桶水?!睂徝澜逃ぷ饕饬x重大,對學生的人生影響深遠,作為美術教師須不斷學習探索,在提高自身專業(yè)素質的同時更要提高藝術修養(yǎng),要厚積而薄發(fā),從文學、詩歌、音樂等方面汲取營養(yǎng),在教學中才能充分發(fā)揮美術教育的審美功能,開擴學生的眼界,擴大學生的知識領域,陶冶學生的情操,不斷提高他們的審美能力和藝術素養(yǎng),使學生不但具有發(fā)現(xiàn)美的眼睛更具有領略文化內涵的心靈,成長為全面發(fā)展的社會新型人才。

二、注意與其他學科間的聯(lián)系與遷移

審美教育在每個學科都有所體現(xiàn),各個學科——不論是自然學科還是人文學科中體現(xiàn)的人文精神與情感體驗都是相通相融的。在教學中,一方面,美術的審美教育可以滲透到各個學科的教學。例如:我校的生物教學中教師在教學生認識各類植物的葉子時,讓學生將葉子做成書簽、拼貼畫;數(shù)學教學中教師讓學生認識、理解形體,用不同的幾何體來做紙雕建筑;音樂、舞蹈教學中教師讓學生感受韻律、節(jié)奏、畫面感……這些都是與美術的審美教學相聯(lián)系的。美術教師可以不失時機的對學生的作品進行引導、建議、評價,將審美教育融入其中。

另一方面,在美術課堂教學中也可進行學科間的聯(lián)系與遷移。例如:講到畫面的節(jié)奏與韻律時可以與鋼琴、舞蹈、聲樂相聯(lián)系。講到中西方繪畫鑒賞時可以與中西方文學相聯(lián)系,講到兒童故事畫創(chuàng)編時可與語文學科兒童文學聯(lián)系……在課堂教學中聯(lián)系、遷移其他學科的審美,旁征博引,會使課堂更加有趣生動,既能拓展學生的視野提高學生的積極性又能引發(fā)學生的審美思考。

轉貼于

三、把握審美教育的隨機性

課堂教學是一個動態(tài)發(fā)展的過程,充滿變化。在日常的美術教學中,不失時機對學生進行審美教育是一個重要途徑。審美教育應是貫穿于美術教學的始終的,在美術理論課、實踐課中都應隨機的對學生進行審美教育,這一方式在目前技能教育占“主要地位”,美術欣賞課的課時量被壓縮的大環(huán)境下顯得尤為重要。

四、把握審美教育的適時性

人類對美的認知是一個發(fā)展變化的過程,幼師學生所處年齡階段的特殊性更決定了課程的內容、方法不能是一成不變的。審美教育要結合時代的發(fā)展體現(xiàn)時代的特色,符合學生的心理特征。

審美教育的適時性要求教師對時代的發(fā)展和社會的審美取向要有敏銳的把握。在教學內容上可以選取一些時下流行的、學生感興趣的元素來進行分析與解讀,例如:奧運會的開幕式所體現(xiàn)的中國特色與時代特點的結合;90后學生流行的“非主流”裝扮;新近優(yōu)秀電影的視覺處理;服飾的流行趨勢;世博會館所體現(xiàn)的建筑美學等等。這些時下流行的元素會引起學生極大的興趣,相比較枯燥的美術史而言,教師不失時機的解析會獲得事半功倍的效果。

五、注意文化的多元性

當今世界一方面不同民族、不同文化日益交融;另一方面社會形態(tài)和文化表現(xiàn)出多元化。各種藝術流派和表現(xiàn)風格更是層出不窮,尤其是現(xiàn)代派作品在我國迅速傳播,改變了多年來寫實作品占統(tǒng)治地位的局面,對人們的審美標準形成巨大的沖擊,也為我們的美術審美教育提供了新的任務與挑戰(zhàn)。

在課堂教學中應該拓展學生的視野,以大量的美術作品、圖片、影像資料為依托進行對比教學:可以是古今的對比;中外對比;不同民族、不同地域風格的對比;不同風格藝術家、藝術作品的對比;同一藝術家不同時期作品的對比等等。例如:在介紹畢加索的作品時,我們可以將他的作品與文藝復興時期大師的寫實作品進行比較,也可以將他與中國同時期畫家齊白石的作品進行比較、也可以其不同時期的作品進行分類來比較。加深學生對美術審美的印象、增長見聞、提高鑒賞能力。

六、培養(yǎng)學生的自主學習能力

幼兒園教師要不斷成長、不斷接受知識、提高專業(yè)能力,幼兒師范學校對幼兒園教師的培養(yǎng)目標是終身學習和終身成長,這不僅指職前培養(yǎng)、入職教育和在職進修,而是包括了幼兒園教師在職業(yè)生涯中提升其工作能力的所有活動。學生只有掌握自主學習的能力才能達到終身學習、終身成長的要求。

七、培養(yǎng)學生將審美知識和技能表達之間的轉化的能力

審美能力不能停留在理論層面,最終還是要體現(xiàn)在實踐上。學生在學會審美、產生創(chuàng)造美的動機的同時更要學會表達。美術審美教學不能只是在欣賞、分析,更要鼓勵學生進行創(chuàng)作實踐,例如:我們在引導學生賞析畢加索的作品《格爾尼卡》后,學生對作品的時代背景、作者的生平、作品所表達情感都有了較深入的了解。教師可以引導學生進行創(chuàng)作或再創(chuàng)作,可以是以文學的方式創(chuàng)作例如:寫一首詩歌或者散文詩,用簡短的文字來表達內心或是悲憤或是哀傷?;蛘哌M行繪畫的在創(chuàng)作,將畫面進行解構、重構,或者以手工等其他的藝術表現(xiàn)形式表現(xiàn)出來。這樣學生在審美過程思想得以升華,更有利于學生創(chuàng)造性思維的培養(yǎng)。

審美教育是一個春風化雨逐步滲透的過程,不是只靠幾節(jié)美術欣賞課就能解決的,這需要教師、學校、社會的共同努力。作為幼師的美術教師要不斷探索新的教育理念、途徑為社會為國家的幼教事業(yè)培養(yǎng)出優(yōu)秀的人才。

參考文獻

[1]尹少淳,審美能力與創(chuàng)新能力的對立與統(tǒng)一,中國美術教育2009.(3).

篇8

論文摘要:手工在中專幼師課程的學習中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本文結合目前中專幼師的手工教學狀況,從提高教學質量,促進學生綜合素質發(fā)展以及職業(yè)適應的目的出發(fā),提出了如何調動學生的學習積極性的幾點策略。

中專幼師專業(yè)手工課的教學目的不僅是使學生了解手工工具和材料,掌握基本的手工制作規(guī)律和方法,開拓學生的邏輯思維和創(chuàng)作思維,也是培養(yǎng)學生細致、熱情、有計劃、愛護公物的良好工作習慣,并為學習和從事美術手工教育奠定基礎。從目前的調查中發(fā)現(xiàn):具備良好手工制作和教學能力的教師能夠營造豐富而有意義的幼兒園環(huán)境,調動幼兒的活動興趣。因此,手工在中專幼師課程的學習中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

在現(xiàn)實的手工教學中,我們發(fā)現(xiàn)存在以下三類情況的學生:第一類學生是自身基礎較好,對手工學習充滿興趣;第二類是雖然對手工學習有一定的興趣,但是自身基礎較差的學生;第三類學生自身基礎差,對手工學習也沒有什么興趣。三類學生中,第二和第三類總數(shù)所占的比例較大。但是這部分學生在教學考核或實際應用中的表現(xiàn)往往是不夠理想,原因就是這部分學生因為自身素質或動機因素,不能積極地參與到手工學習中,甚至有同學認為:幼師專業(yè)的課程那么多,比如會唱歌、跳舞、彈琴等也可以,不會手工不要緊,因而不能獲得良好的學習效果。因此,對于教師來說,如何調動學生手工學習的積極性主動性便成了一個緊迫的問題。從教學實踐出發(fā),談談如何積極調動和保持學生的學習熱情從而提升學習效果的教學策略。

一、共同創(chuàng)設問題情境,激發(fā)學生的學習積極性

長期以來,我們在教學中一直是先選教材,再由課程負責人制訂教學計劃,然后由任課老師執(zhí)行教學計劃。因而在教學過程中,不論是老師,還是學生,在課堂中都處于相對被動的地位,教學過程雖然井然有序,但是卻很少有創(chuàng)新的成分,這種縛手縛腳的局面不但事與愿違,而且會使學生喪失學習動力。從長遠的角度來看,這無疑是破壞性的方式。

根據(jù)皮亞杰的認知發(fā)展理論,學生是主動學習和建構他們自己的知識的,教師的作用是提供有助于學生獲得經(jīng)驗的環(huán)境,幫助學生邏輯思考,并通過觀察了解學生的行為過程。因此,在手工教學前,教師應努力地去營造這樣一種氛圍:教師與學生共同創(chuàng)設問題情境,在激發(fā)學生的學習積極性的同時一起商討教學計劃。

這種問題情境讓學生與教師像伙伴一樣一起工作,一起對某些問題進行考察,積極地表達自己的想法和意圖,逐漸造成認知沖突,從而激發(fā)學生的求知欲和思維的積極性。這不僅是一次良好的實踐性學習的機會,更在學習計劃的過程中建立起了一種良好的師生關系——學生感覺受到教師的支持而開始著手計劃,這對于日后的課堂教學起到了事半功倍的作用。

例如在某次游玩西湖后,學生們對飄逸的柳條產生了濃厚的興趣,于是老師開始與同學們商量如何將這優(yōu)美的畫面用手工的形式表達出來。嘉慧說:“用毛線和卡紙分別制作枝條和枝葉?!弊湘谜f:“毛線太過于柔軟,卡紙又太硬,不能體現(xiàn)柳枝和柳葉的特色。將兩種材料調過來使用更好?!崩蠋熣J為:兩個同學說得都有道理,不如試一試。在帶著疑問的第一次嘗試后,大家發(fā)現(xiàn)卡紙還是很難體現(xiàn)出柳枝纖細而又富有動態(tài)美的特點。毛線也不如卡紙更能體現(xiàn)出“不知細葉誰裁出?”的感覺。于是,老師便借此問題情境設計了新的教學內容《線貼畫》,大家收集了多種適合制作線條的材料,并逐一進行了嘗試,在整個學習活動中,大家是帶著強烈的好奇心在進行驗證操作,彼此之間還存在著“誰發(fā)現(xiàn)好方法誰就厲害”的競爭心理,學習結果是:不僅找到了適合制作柳條的方法,還發(fā)現(xiàn)了很多其它線帖畫的方法。于是老師又將《線貼畫》的教學內容進行擴展,從而衍生出了線貼色彩和立體線貼等教學計劃,真是一舉多得!

二、面對適度的困難,提高學生的學習積極性

每一個學生都是不同的個體,具有不同的心智水平和個性特征,這就需要教師打破傳統(tǒng)的教學模式,面向全體,因材施較。前蘇聯(lián)教育家維果茨基的研究表明:學生的發(fā)展有兩種水平。一種是學生的現(xiàn)有水平,另一種是學生可能的發(fā)展水平。兩者之間的差距就是最近發(fā)展區(qū)。教學應著眼于學生的最近發(fā)展區(qū),為學生提供帶有難度的內容,調動學生的積極性,發(fā)揮其潛能,超越其最近發(fā)展區(qū)而達到其困難發(fā)展到的水平,然后在此基礎上進行下一個發(fā)展區(qū)的發(fā)展。

這就要求教師要做到:一是準確掌握全班學生的總體學習現(xiàn)狀,同時要深入了解每一位學生的具體學習狀態(tài),對部分有困難的學生要降低學習要求,加強課后輔導,對部分學習基礎好學習潛能大的學生要提高學習要求,加強拓展訓練,讓每一位學生在每一次學習中都獲得應有的進步;二要明確課程標準的總體目標和階段目標,并結合學生認知發(fā)展的實際情況對課標的要求進行細化、分析和調整。

在手工教學中,教師可以采用分步規(guī)劃,各個擊破的方法,在每一個階段為學生設置適度的障礙,障礙問題的難度因人而異。使其在學習中得到一定的鍛煉,并體會到成功的喜悅,這可以大大提高學生的學習積極性。

為了促成這種各個擊破,教師還應該采取鼓勵、表揚的方法來進行激勵。例如,在集體面前點評學生的作品,并運用鼓勵性話語進行溝通,不但能使學生產生一種快樂的學習動機,而且能使其經(jīng)過分析產生合理的期望目標,從而大大提高學習的效率。另外,集體作品展示可以起到同樣的激勵效果。

三、根據(jù)結果調整學習,保持學生的學習積極性

在學習的過程中,有時部分同學會因為感覺學習內容太難,而產生退縮的心理,也有的同學覺得輕而易舉,產生驕傲心理,這樣都會導致學習的積極性下降。為了避免產生這種不良情況,我們要根據(jù)學習的結果作出相應的調整。

中專生的心理發(fā)展尚不完全成熟,對學習的內容往往不夠專注,學習方法欠缺,在個性上也存在著一些缺陷,學習效率普遍較低。因此對于教師而言,應努力做到具備愛心、耐心和熱心,深入了解他們的學習特點和興趣愛好,用積極的策略去影響學生,從而激起學生的學習熱情。

參考文獻:

篇9

摘要:在我國,幼師教育從19世紀末開始萌芽,到民國時期慢慢完善,再到20世紀50年代的大規(guī)模起步階段,時至今日,我國已經(jīng)建立了較完整的幼師教育體系。但隨著市場經(jīng)濟改革的不斷深入,人民生活水平不斷提高,文化領域和教育事業(yè)也發(fā)生重大變革,社會對幼兒教師的素質和學歷層次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在此背景下,幼師教育管理體制順理成章的需要進行不斷的轉型,由封閉走向開放靈活。轉型后的首要任務就是課程體系建設, 這是專業(yè)建設的核心,是最終落實培養(yǎng)目標的重要手段和基本保證。

關鍵詞:幼師轉型; 幼師專業(yè);課程建設

中圖分類號:G64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3-9795(2014)01 (B)-0000-00

一、幼師轉型

在我國,幼師教育從19世紀末開始萌芽,到民國時期慢慢完善,再到20世紀50年代的大規(guī)模起步階段,時至今日,我國已經(jīng)建立了較完整的幼師教育體系。但隨著社會經(jīng)濟的不斷發(fā)展和轉型,文化和教育等領域也發(fā)生了重大的變革,與此同時,幼師教育也在不斷的前進和轉型。其轉型經(jīng)歷了一個較長的過程,即20世紀90年代的艱苦摸索,2001年~2005年間的痛苦磨合,2005年以后的穩(wěn)定發(fā)展期,目前的主要任務時提高內涵和質量。

就世界范圍而言,各國紛紛把基礎教育改革作為增強國際競爭力的戰(zhàn)略舉措,幼兒教育也因此受到前所未有的重視。目前大部分發(fā)達國家要求幼兒園教師的學歷水平必須達到專科學歷甚至是本科學歷水平。幼師師資培養(yǎng)層次和年限都提升到高等教育水平,就培養(yǎng)年限來講,最短需要三年,最長的是法國,對幼師師資實行的是“3+3+2”的培養(yǎng)體制,即3年高中畢業(yè)后擇優(yōu)錄取,先接受3年大學通識課程,再進行2年專業(yè)培養(yǎng)。

可見對幼師學校進行結構調整、建設新型課程體系、提高培養(yǎng)目標是社會發(fā)展的需要,也是大勢所趨。結構調整的主要途徑是由三級師范轉型為二級師范,由中專性質升格為大專性質。也就是我們常說的并入高等院校,成為高等院校中的一個專業(yè)、一個系或一個學院,或在原校建制和結構不變的情況下,與其他中專學校合并成高等幼兒師范專科學校等。這樣有利于從根本上提高幼教師資職前培養(yǎng)的質量。

二、幼兒教育在人生成長中的重要性

2012年8月,著名兒童教育學家殷紅博教授接受新華網(wǎng)專訪,與我們談兒童的學習與教育。她認為:未來二十年社會各個領域的杰出人才不是那個時代培養(yǎng)出來的,而是今天一流的、系統(tǒng)的幼兒教育的結果。幼兒園教育對孩子一生的可持續(xù)性發(fā)展有著重大意義,實際上未來的杰出人才之所以成功,正是因為在幼兒時期已經(jīng)打下了可持續(xù)發(fā)展的基礎,使之已經(jīng)具備成功所必須的綜合潛力了。這種綜合潛力是直線性的,甚至爆發(fā)性的,這正是良好幼兒教育所帶來的價值。這種思想在國內外研究中都有體現(xiàn)。如美國著名心理學家布魯納認為關鍵期早教將決定孩子一生,曾在在他的專著里談到幼兒教育關鍵期的重要性時指出:6歲前一年的教學效果也許以后8、9年的教育都難以達到的。

幼兒教育在人的一生成長中有著及其重要的作用。我們應該把握幼兒師范學校轉型這樣一個難得的歷史機遇,從整體上提高幼師師資隊伍的水平。如果把幼兒教育比作一棵大樹,那么幼兒教師則是大樹的根,根深才能葉茂。幼師專業(yè)的學生就是為未來的幼兒教師,其素質如何直接關系到幼兒教育的質量。所以我們要不斷提高幼師師資的素養(yǎng)。只有擁有高素質的教師,才能高質量的教育。從而全面促進我國學前兒童教育事業(yè)的發(fā)展。

三、轉型后幼師教育專業(yè)的課程建設

培養(yǎng)目標決定轉型后的高等學校的幼師專業(yè)既要有師范性,也要有職業(yè)性。幼師專業(yè)的建設必須在兩者之間尋找平衡點。而構建滿足上述要求的課程體系,是幼師專業(yè)建設的首要任務,是最終落實培養(yǎng)目標的基本保證和重要手段,也是專業(yè)建設的核心。美國教育心理學家布魯納說過:“一門課程對教師比對學生更有意義。如果這門課程不能改變、鼓勵、困擾以及啟發(fā)教師,那它對他們所教的學生將不會發(fā)生影響。供教師教學用的課程必須是第一流的。如果它對學生有什么影響,它勢必憑借對教師已經(jīng)產生的影響而表現(xiàn)出來。”

我們傳統(tǒng)的幼師教育專業(yè)課程以藝術教育和“三學六法”為主體。即幼兒教育學、幼兒心理學、教育原理學;幼兒語言教學法、幼兒計算教學法、幼兒常識教育法、幼兒音樂教育法、幼兒體育教學法、幼兒美術教學法。除“六法”具有明顯的幼師專業(yè)的特點之外,其他課程主要從鄰近專業(yè)延伸而來。

例如,從師范教育延伸過來的有語文、數(shù)學、英語、自然科學基礎等文化課和書法、美術、簡筆畫等教師基本功課程;從心理學專業(yè)延伸過來的課程主要有普通心理學、教育心理學、兒童發(fā)展心理學、幼兒教育心理學等等;從教育學專業(yè)延伸過來的主要有學前教育學、幼兒教育史、甚至還有幼兒保健衛(wèi)生學等;從藝術院校延伸過來的基本琴法、鋼琴、聲樂、樂理、舞蹈、視唱練耳、美塑等。這些課程不僅保留著師范學校和藝術院校的基本教學內容,而且一直沿用著之前的培養(yǎng)方法和教學風格。這樣的課程體系,形式上好像合乎邏輯,實際上并沒有很好地將師范性與職業(yè)性有機結合起來,不僅體系混亂,內容龐雜,而且消耗了大量的課程資源,不太適合現(xiàn)代新型的幼師教育。

幼師專業(yè)新型課程體系的建設應該更加注重對學生的素質教育和技能教育,幼師教育首先是培養(yǎng)合格的人,其次是培養(yǎng)合格的教師,最后才是培養(yǎng)合格的幼兒教師。基于以上的分析,筆者認為,課程主體應包括以下四類:

第一類:通識類課程。包括文化課、體育課及教育政策法規(guī)、幼兒教師職業(yè)理想與道德等等。主要目的是提高學生的文化知識素養(yǎng),為后續(xù)課程學習和職業(yè)技能的訓練奠定基礎,滿足學生職業(yè)發(fā)展的需要;提高學生思想覺悟、職業(yè)道德水平,引導學生樹立正確的人生觀、世界觀和價值觀,培養(yǎng)學生終身學習的能力。

第二類:專業(yè)理論課。專業(yè)理論課程承擔著專業(yè)立論的功能,它必須緊密結合幼師教育專業(yè)的需要,又能反映出學科的精華。主要包括學前心理學、學前教育學、學前衛(wèi)生學、幼兒園活動指導、嬰幼兒保育等。 目的是讓學生具備科學的教育觀、兒童觀、發(fā)展觀,理解最基本的教育觀點和理念,并能運用這些觀點和理念指導自己的專業(yè)行為。

第三類:專業(yè)技能課。專業(yè)技能課的主要目的在于培養(yǎng)學生具備幼兒教師必須的知識與技能,必須給學生足夠的訓練。這里重點說明兩種技能。一是教師基本技能。它包括:口語表達技能,如教師口語技能、普通話表達的技能、演講技能等,可以使幼兒教師在授課或與游戲活動過程中,清晰地表達自己的知識與情感;寫作技能,如幼兒園常用文體寫作、教案設計、教學筆記、幼兒成長記錄等技能;計算機操作技能,指幼兒教師利用計算機查找素材、處理素材或制作課件的技能。這些都是幼兒教師教學的基本功。二是專業(yè)技能。它包括: 藝術技能,如唱歌、跳舞、彈琴、表演、簡筆畫、手工甚至社交禮儀等;教育組織管理技能,如觀察了解幼兒的技能、與幼兒溝通的技能、組織管理班級技能、與家長溝通的技能等;教學技能,如教學活動設計的技能、教學內容與方法選擇的技能、教育環(huán)境布置的技能、幼兒發(fā)展評價的技能等;教科研技能,如發(fā)現(xiàn)教研課題的技能、開展教研活動的技能、撰寫論文的技能等。

第四類:實踐性課程。包括各類見習與實習活動和各類社會實踐活動。

實際上,課程建設一件充滿創(chuàng)造性和挑戰(zhàn)性的工作。只有把課程體系建設好,幼師教育專業(yè)調整好,培養(yǎng)優(yōu)秀的幼兒師資,才會不辜負幼師結構調整和轉型的歷史機遇。

參考文獻

〔1〕王振宇.:面向21世紀學前教育師資職前培養(yǎng)專業(yè)設置、課程改革理論與實踐〔R〕//教育部師范司.師范教育研究項目結項報告,2001.

〔2〕全國教師教育學會幼兒教師委員會:中國幼兒教師教育轉型〔M〕.新時代出版社,2008.

〔3〕杜成憲、單中惠:幼兒教育思想史〔M〕,人民教育出版社,2008.

篇10

【關鍵詞】藝術類 畢業(yè)教學展示 改革

【中圖分類號】G724.4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4-4810(2013)21-0078-01

一 成人藝術類專業(yè)畢業(yè)論文改革取得的成效

長期對成人藝術類學生畢業(yè)論文的考核形式現(xiàn)今已顯露出弊端。成人藝術類學生應更多在畢業(yè)考核中展示其專業(yè)實際能力,以適應職業(yè)需求。在多年的教學中,藝術類教師通過不斷地探索和改進,摸索出將幼兒藝術專業(yè)學生撰寫畢業(yè)論文這一形勢改為畢業(yè)教學展示,取得了較好的成效。

1.利用自我設計,探究性、多種藝術門類課程選擇培養(yǎng)學生的實際能力、創(chuàng)新性思維和創(chuàng)造能力

藝術不僅是一門科學,更是一門實際演練和體驗型科學,通過多種藝術門類課程的選擇,學生與導師可以共同探究幼兒藝術各課程之間的聯(lián)系,通過了解最終決定教學展示題目、形式。一切工作都由學生主導完成,是培養(yǎng)學生創(chuàng)新思維和實踐能力的重要手段。學生的實際授課能力是培養(yǎng)其實際操作能力、創(chuàng)新性思維和創(chuàng)造能力的重要因素。傳統(tǒng)的畢業(yè)論文形式使學生在整個過程中,往往只是簡單地說大話、喊口號,甚至抄襲,沒有積極的思維、實際的演練和創(chuàng)新。利用自己設計性或探究性授課不僅要求學生掌握一定的幼兒藝術教學知識和技能,還要求他們靈活地創(chuàng)造性地綜合運用這些知識和技能。設計性和探究性的畢業(yè)教學能激發(fā)學生的創(chuàng)新欲望,培養(yǎng)他們的創(chuàng)新意識和創(chuàng)新能力,其作用是傳統(tǒng)的畢業(yè)論文形式無法取代的。

2.將實際生活中的例子與知識相聯(lián)系

讓學生利用所學的幼兒藝術專業(yè)教學知識,解決日常生活中的問題,把實際生活中的例子與育兒知識相聯(lián)系,更容易激發(fā)學生的好奇心和興趣,產生強烈的求知欲,更能激發(fā)學生創(chuàng)新思維的發(fā)展。如利用各種不同的音樂來調節(jié)幼兒的情緒;生活中的不同季節(jié)可用不同的裝飾畫去表示,用來作教室裝飾或家居裝飾。這些與生活息息相關,又與教學密不可分的知識會激起學生的好奇心,促使他們去學習掌握相關的知識,并動手實踐和創(chuàng)新。

3.在教學展示中積極開展一些實踐性活動,使學生更有興趣

在導師引導畢業(yè)教學展示中,學生們還應加入一系列與幼兒互動的實踐性活動,如幼兒參與的律動游戲、手工、講故事等,通過這些活動使學生們意識到,這是課堂的一個重要環(huán)節(jié),因此變得更為積極主動。怎么帶動幼兒?怎么通過自己的引導使幼兒在玩中學、學中玩?應通過豐富多彩的各類活動使學生增加知識,拓展視野,開發(fā)智力,激發(fā)學生研討教學問題的濃厚興趣。融知識性、科學性和趣味性于一體的課堂實踐性活動,是培養(yǎng)學生創(chuàng)新能力的重要環(huán)節(jié),它不僅可以激發(fā)學生學習的興趣,而且還可以為學生提供發(fā)揮創(chuàng)造能力的機會。

4.畢業(yè)教學展示提高學生就業(yè)自信心

通過教學展示學生們紛紛表示有難度,但這個過程受益匪淺,真的有提高,能學到知識。據(jù)對畢業(yè)班學生的調查,60%以上的學生將這次畢業(yè)展示運用到了求職或工作中去,80%的學生認為通過這樣的畢業(yè)教學展示,授課自信心得到了極大的提高,而所有的學生都認為這樣的畢業(yè)形式改革很實用,符合現(xiàn)在就業(yè)的需求。

二 成人藝術類專業(yè)畢業(yè)論文改革存在的問題

1.大部分學生認為自己沒有創(chuàng)造性

幼兒藝術專業(yè)的學生基本上都是通過高中畢業(yè)考入的,對自己缺乏自信。實際上,每個人都具有創(chuàng)造性,而且經(jīng)過某種訓練后,完全可以學會并更具創(chuàng)造性。創(chuàng)新并不與知識成正比,所以需要導師更多的耐心和引導,培養(yǎng)學生的創(chuàng)新意識,然后教會她們運用自己的創(chuàng)新思維找到新的解決問題的辦法。

2.消極的思想

從已畢業(yè)的幼師學生來看,持有積極心態(tài)的畢業(yè)生,積極進取,最終創(chuàng)出一片新天地,而持消極心態(tài)的畢業(yè)生,遇事退縮,在困守中一事無成。由于幾乎獨立完成畢業(yè)論文展示是一項相對大部分學生來說有難度的事,做起來肯定困難重重,心態(tài)若不積極,遇到困難,便容易退縮。因此,導師關注學生的心態(tài),是幫助他們成長的有效手段之一。

3.不了解創(chuàng)新的方法